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五年将有哪些重大举措?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面临"出海难"的困境。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放缓至0.6%,部分行业遭遇技术封锁和市场准入壁垒。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政策连续性的疑虑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如何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破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贸试验区升级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中国将推出自贸试验区3.0版方案,在现有21个自贸试验区基础上,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包括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数字贸易开放度、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等创新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已率先试行"白名单"制度,允许特定领域外籍人才享受签证便利。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释放市场活力
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进一步缩减至30条以内,重点放宽医疗、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股比限制。在金融领域,将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资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业务。这些措施预计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未来五年将重点推进中欧班列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跨境电商综试区将扩大至165个。在基础设施领域,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将延伸产业链合作,推动中国标准、技术和服务"组团出海"。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度
海关总署将推行"智慧海关"建设,实现主要口岸通关时间压缩30%。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由86种精简至41种,整体通关成本降低20%。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试点"组合港"模式,推动港口群一体化运作。这些措施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便利化排名中的位次。
完善国际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
国家移民管理局将扩大人才签证适用范围,建立外籍人才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一窗受理"机制。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国际职业资格互认,允许境外医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经备案后执业。同时完善外籍人才个税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研团队来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