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太大的人出现了?陈凯歌这番话让所有人沉默

4819png

在当今影视行业疯狂内卷的时代,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蔓延:新人导演渴望一战封神,过气演员幻想翻红即顶流,就连场务都在偷偷写剧本指望被"伯乐"发掘。这种集体性的野心膨胀背后,是短视频时代造就的成名幻觉,也是资本泡沫催生的行业畸形。当陈凯歌在最新采访中说出"现在有些人的野心,大得让人害怕"时,整个娱乐圈突然陷入诡异的沉默——这位见证过第五代导演黄金时代的老电影人,究竟戳破了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流量时代的饥饿游戏正在失控

某选秀节目后台,00后练习生对着镜头直言"不红不如死";横店群演微信群流传着"三年当影帝"的励志口号;影视公司会议室里,95后制片人拿着PPT宣称要"颠覆好莱坞叙事"。这种病态野心的根源,在于算法推荐制造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只看见李佳琦五分钟卖空仓库的奇迹,却看不见千万主播在直播间吃泡面的日常。当行业把偶然当必然,把例外当规律,就会催生出整代人的认知扭曲。

陈凯歌的警告藏着行业血泪史

1984年拍《黄土地》时,陈凯歌带着剧组在陕北住窑洞吃窝头,为个镜头能等三天自然光。如今他看见某些剧组,编剧没写完剧本就敢开机,演员背不下台词全靠提词器,导演连分镜头脚本都不画就喊"Action"。这种对比背后,是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致命断层:当行业基础设施撑不起艺术野心时,出来的只能是《逐梦演艺圈》式的闹剧。老导演那句"害怕",怕的正是这种野蛮生长终将反噬行业根基。

大数据正在制造艺术投机者

某平台数据显示,"如何快速当导演"搜索量年增370%,"三个月学会编剧"课程卖出百万份。算法推荐机制催生出一批"数据导演",他们研究热搜比研读剧本认真,算计流量比设计镜头专注。这种异化创作正在产生大量"热搜定制剧"——开篇必是车祸癌症治不好,中间必是三角恋加商战,结尾必须强行大团圆。当艺术创作变成数学题,那些真正需要时间沉淀的作品,正在从市场上绝迹。

野心与能力的断裂带有多危险

某新锐导演处女作票房惨败后,网友发现其豆瓣标注观看过8720部电影,这个数字超过塔可夫斯基一生观影量。当代影视人正在陷入"知识松鼠病",把阅片量当创作力,把装备党当实力派。摄影棚里随处可见用着百万设备的团队,拍着逻辑崩坏的剧情。这种断裂就像给小学生配发火箭筒,当技术工具跑在审美能力前面时,炸膛是必然结局。陈凯歌的担忧或许正在于此:当野心成为行业通货,实力就会变成稀缺品。

夜幕降临,横店影视城依然灯火通明,十几个剧组在同时抢景。某个贴着"年度爆款预定"横幅的棚里,95后导演正对着监视器大喊:"这个长镜头要超越《赎罪》!"而三公里外的老影院,正在重映《霸王别姬》。银幕上程蝶衣说"说好的一辈子",台下坐着三个观众。这个荒诞的对比画面,或许就是陈凯歌那番话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