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代娣身价暴涨引热议 西北大学副校长如何成为陕西首富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的背景下,一位女教授却凭借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不仅带领团队登陆科创板,个人持股价值更是一度突破80亿元,成为陕西新晋首富。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的财富传奇,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学者"产学研"路径的广泛讨论——象牙塔里的科研成果,究竟该如何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从实验室到上市公司:一个教授的产业突围
范代娣团队研发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打破了国际巨头在高端敷料领域的垄断。其创立的巨子生物在2022年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300亿港元。这种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路径,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值得注意的是,其核心技术专利均来自西北大学,通过规范的校企合作实现了价值释放。
胶原蛋白背后的百亿赛道争夺
中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其中重组胶原蛋白因其安全性和功效性成为黄金赛道。范代娣团队研发的"Human-like"胶原蛋白分子结构专利,直接对标国际顶尖产品。在资本加持下,巨子生物已构建从原料研发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这种技术壁垒+商业闭环的模式,正是其估值暴涨的核心逻辑。
学者首富引发的制度性思考
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长期低于10%。范代娣案例的特殊性在于,西北大学早在2000年就为其团队成立学科性公司,并建立清晰的股权分配机制。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双重身份,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又通过市场化运作放大了技术价值,为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财富光环下的产学研平衡术
作为分管科研的副校长,范代娣始终保持着学者本色,其团队每年仍在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区别于传统校企合作中常见的利益输送质疑,巨子生物所有技术转让均通过公开评估,并持续反哺学校学科建设。这种良性循环证明,商业成功与学术追求并非零和博弈。
陕西科创经济的破局样本
在硬科技成为区域竞争新赛道的背景下,范代娣现象折射出陕西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巨子生物带动了当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发展路径,正在被写入多地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种知识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效率,或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当西安城墙下的实验室走出一位科技富豪,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则是科研评价体系、成果转化机制、资本对接渠道等多重变革的必然结果。范代娣的财富故事,正在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走出论文导向的舒适区,在更广阔的产业舞台上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