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解读:关税战迎来转机?
在中美贸易战持续5年、双方互征关税规模超5000亿美元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持续承压,中国企业出口成本激增,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屡创新高。正当各界对"新冷战"担忧加剧之际,6月5日中美经贸团队在日内瓦举行闭门会谈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疲软的世界经济。
关税"减法"背后的战略考量
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就关税问题进行建设性磋商"的表述引发广泛解读。据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可能分阶段取消约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附加关税,首批涉及日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既源于美国通胀压力已达40年峰值,也反映出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使传统关税武器效力递减。值得注意的是,声明特别提到"建立双边关税豁免快速通道",或为医疗器械、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开辟特殊通道。
技术管制出现微妙松动态势
相较于关税议题,声明中"加强技术贸易对话机制"的措辞更值得玩味。尽管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仍维持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但会谈同意每季度举行司局级技术对话,这为华为等被制裁企业争取到斡旋空间。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半导体企业库存积压严重,英伟达特供版AI芯片在华销量不及预期,可能是促使态度转变的现实因素。双方还同意建立"新兴技术联合研究清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敏感领域出现合作可能。
新能源产业链或成最大赢家
声明专门用独立段落强调"绿色产业合作",这折射出双方在光伏、锂电池领域的深度互赖。中国占据全球70%以上的光伏组件产能,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政策亟需中国供应链配合。据悉,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的密歇根州电池厂项目有望成为首个受益案例,或将获得美方税收抵免政策豁免。这种"政冷经热"的奇特现象,预示着新能源赛道可能突破地缘政治藩篱。
日内瓦联合声明展现的务实姿态,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新脚本。虽然结构性矛盾犹存,但当特斯拉上海工厂以95%国产化率向全球供货,当美国农民期待中国取消大豆报复性关税,这些微观层面的共同利益正在重塑宏观博弈格局。正如声明结尾所述:"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各层级密切沟通",这种持续接触本身,就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最佳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