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洗脸式喝奶引热议,这种喝法科学吗?

2020png

在短视频平台掀起"萌宠经济"热潮的当下,国宝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全民围观。最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段"洗脸式喝奶"视频火爆全网,幼年熊猫用前爪捧着奶瓶左右揉脸的憨态萌化上亿网友,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这种看似滑稽的喝奶方式,究竟是熊猫的天性使然,还是人工喂养导致的非常规行为?专家指出,这背后隐藏着野生动物保护与科普传播的深层课题。

幼崽行为学揭示的进化密码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对比野生熊猫哺乳影像发现,幼崽在自然状态下会本能地用前掌辅助固定母体乳头,这种"推挤动作"能刺激乳汁分泌。成都基地饲养员介绍,当奶瓶替代母乳时,熊猫幼崽会将奶嘴当作乳头,延续遗传记忆中的进食方式。北京动物园2022年的研究数据显示,87%的圈养熊猫幼崽会出现类似行为,而野生观测中这一比例高达92%,证实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奶瓶喂养引发的行为争议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实验显示,采用不同形状奶嘴会显著改变熊猫幼崽的进食姿态。当使用仿生乳头设计的宽口径奶嘴时,"洗脸"动作出现频率降低40%,但完全消除该行为可能导致颌骨发育异常。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王承东主任强调,现行喂养方案经过20年实践验证,在保留自然行为与保证营养摄入间取得了平衡,但确实需要持续优化喂养器具设计。

萌态背后的科普传播困境

科普作家"三蝶纪"指出,短视频传播放大了熊猫行为的娱乐性,却弱化了科学解读。例如网友热议的"熊猫洗脸",实际是哺乳动物常见的"踩奶"行为遗留。中科院动物研究所2023年公众认知调研显示,仅23%的观众能正确识别动物本能行为,这种认知差距可能导致对圈养动物福利的误解。专家建议饲养机构在发布视频时,应同步配发行为学注释卡片。

当萌宠视频成为流量密码的时代,如何平衡科学传播与大众娱乐,成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新课题。正如中国动物园协会副秘书长于泽英所言:"我们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确的动物行为知识,这才是国宝熊猫作为'科普大使'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