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1944png

近年来,从郑州"7·20"特大暴雨到甘肃积石山地震,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敲响安全警钟。据统计,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元,暴露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已成为关乎每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课题。

构建智能化预警系统刻不容缓

传统灾害预警存在信息滞后、覆盖不全等痛点,5G、物联网等新技术为预警系统升级带来契机。深圳已试点部署智能水位监测仪,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实现内涝精准预警;四川研发的地震预警APP可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数十秒发出警报。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灾害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是提升防灾效能的关键突破口。

社区防灾能力建设需提档升级

当灾害来临时,社区往往是最前线的防御阵地。日本每个社区都配备应急物资储备库,定期组织防灾演练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前我国需重点加强三方面建设:完善微型消防站等硬件设施,建立"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培育专业志愿者队伍。北京朝阳区推出的"安全管家"项目,通过培训居民掌握急救、灭火等技能,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救互救能力。

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迫在眉睫

郑州地铁淹水事件暴露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脆弱性。要打破"重建设轻防护"的惯性思维,在交通枢纽、地下管网等关键设施建设中嵌入防灾设计。上海在苏州河治理中采用的"弹性堤防"技术,既满足日常景观需求,又能在汛期快速转换为防洪屏障。这种"平灾结合"的设计理念,应成为新时代基建的标配。

全民防灾素养培育任重道远

调查显示,超60%的受访者不知如何正确应对地震。防灾教育必须从"运动式宣传"转向"常态化渗透",将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利用VR技术开展沉浸式演练。浙江省开展的"百万员工安全大培训",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的方式,显著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应急处突能力。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防灾减灾的参与者,安全防线才能真正筑牢。

从预警体系建设到社区网格化防御,从基础设施硬实力到全民应急软实力,防灾减灾是项系统工程。唯有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防护网,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