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印度多地出现囤积性抢购 政府呼吁民众保持冷静
近期全球供应链紧张局势持续发酵,从欧美超市限购卫生纸到东南亚国家抢购食用油,恐慌性囤货现象正在多国蔓延。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仅打乱市场秩序,更折射出民众对突发危机的焦虑心理。就在本周,印度多个邦突然爆发大规模囤积性抢购潮,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货架被扫空,场面一度失控,迫使印度消费者事务部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吁民众保持冷静。
抢购潮席卷印度北部粮仓地带
据《印度快报》报道,本轮抢购最早出现在北方邦和旁遮普邦等产粮区。当地社交媒体疯传"面粉即将断供"的谣言后,大量居民涌入批发市场成袋抢购小麦粉。在勒克瑙某大型超市,等待结账的队伍蜿蜒近百米,工作人员不得不实施限购措施。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经销商趁机囤货居奇,将50公斤装面粉价格从1800卢比哄抬至2500卢比,加剧了市场混乱。
政府紧急启动价格监控机制
印度消费者事务部部长帕斯万在记者会上展示的数据显示,当前小麦库存达830万吨,远超缓冲储备要求。为稳定市场,当局已部署200个快速反应小组监控物价,并向德里等主要消费市场增派运粮车队。在阿格拉等旅游城市,政府协调开设了200个平价商店,以补贴价格供应基础食品。专家指出,这轮抢购与2016年废钞令时期的恐慌性采购有本质不同,更多是受全球粮食危机报道的心理影响。
社交媒体成谣言扩散放大器
新德里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追踪发现,抢购爆发前72小时,有关"国际粮商停止对印出口"的虚假信息在WhatsApp群组转发量激增300%。部分短视频博主刻意拍摄空货架画面,配以"末日储备"等煽动性标题。虽然平台已删除1.2万条违规内容,但心理暗示已经形成。孟买市民苏尼尔告诉记者:"看到邻居买了10桶油,我不敢冒险等官方通报。"这种从众心理使得辟谣效果大打折扣。
供应链脆弱性暴露引反思
印度零售商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尽管官方保证库存充足,但基层分销网络存在明显短板。在比哈尔邦农村地区,因运输车辆不足,平价商店补货周期长达5天。全印贸易商联盟秘书长指出:"疫情后卡车司机减少20%,燃油涨价又使运输成本增加15%。"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得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调控难以快速触达终端市场,客观上助长了抢购动机。
经济学家警示非理性消费危害
印度储备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帕特拉算了一笔账:若10%城市家庭多囤积半月口粮,将瞬间抽空市场15天供应量。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正在真实发生。更严重的是,抢购引发的价格波动已传导至期货市场,小麦合约价格一周内上涨7%。亚洲开发银行驻印代表建议,除加强监管外,更需建立透明的食品库存信息披露制度,用数据粉碎谣言。
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购风暴,既检验着印度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也暴露出全球通胀背景下民众的脆弱心态。随着当局持续释放储备物资,部分城市抢购潮已现缓和迹象,但如何修复社会信任裂痕,仍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