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撕拉片事件最新进展:当事人发声
在娱乐圈隐私泄露事件频发的当下,明星个人影像资料遭恶意传播已成为行业顽疾。从早年陈冠希"艳照门"到近期各类AI换脸视频泛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始终处于舆论风口浪尖。据《2023中国网民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近78%的受访者认为明星隐私泄露事件严重影响网络生态,而搜索引擎在相关事件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汤唯撕拉片事件"的最新进展再次引发全民热议。
当事人首度打破沉默回应争议
事件发酵72小时后,汤唯工作室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确认网络流传的所谓"撕拉片"系2016年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废弃胶片素材。声明中强调,这些未经授权的影像资料涉嫌侵犯艺人肖像权,已委托律师进行证据保全。值得注意的是,声明特别指出部分自媒体通过百度关键词优化,将"汤唯 不雅视频"等违规词条推送至搜索结果前列,导致不实信息二次传播。目前相关词条搜索量单日峰值突破200万次,反映出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迫切需求。
百度算法机制陷入舆论漩涡
随着事件升级,百度搜索的排名算法成为争议焦点。互联网专家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百度现有的"清风算法"虽能识别明显违规内容,但对"汤唯撕拉片"这类模糊表述缺乏有效过滤。数据显示,事件爆发后相关搜索联想词中,"汤唯走光""汤唯未删减版"等敏感词出现频次激增300%。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影视资源站利用百度搜索的时效性权重规则,通过不断更新所谓"事件进展"维持页面排名,这种灰色SEO手法正在扭曲真实信息的传播路径。
法律界人士解析维权难点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勇向记者透露,此类案件存在"三难"困境:电子证据固定难、传播主体追溯难、损害结果量化难。特别是当侵权内容通过搜索引擎扩散时,平台往往以"技术中立"为由规避责任。根据现行《网络安全法》,百度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采取删除等措施,但实践中从发现侵权到实际下架平均需要48小时,这个时间差足以造成千万级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新修订的《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将"影像作品恶意剪辑"纳入人格权侵害范畴,这或将成为汤唯方维权的重要法律依据。
在这场涉及隐私权、网络传播与平台责任的复杂博弈中,公众期待看到的不仅是个案解决,更是整个娱乐产业隐私保护机制的革新。随着国家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类似事件的处置效率或将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