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雨有一定致灾性 农村地区需防范山洪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多条河流水位超警戒线,部分山区出现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强降雨仍将持续,特别是农村地区面临严峻考验。在社交媒体上,#农村防汛短板#、#山区老人转移难#等话题引发热议,暴露出我国乡村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这场具有一定致灾性的大雨,再次将农村地区山洪防范的紧迫性推到了公众视野。
农村房屋抗灾能力普遍薄弱
走访多个受灾乡村发现,大量老旧房屋在持续强降雨中成为高危建筑。这些房屋多建于上世纪,缺乏科学规划,地基不稳、墙体单薄,部分甚至存在明显裂缝。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留守老人仍居住其中,对灾害风险认知不足。某县应急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已发生7起农房倒塌事故,其中5起发生在强降雨期间。专家建议,应建立农村危房动态监测机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及时加固或拆除。
山区预警系统覆盖存在盲区
当前山区灾害预警主要依赖手机短信和广播,但在信号较差的偏远村落,预警信息往往延迟或无法接收。某山区村支书反映,上次山洪来袭时,村里三分之一的老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未收到预警。部分已安装的雨量监测设备因维护不到位出现数据偏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约28%的山区行政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这些区域恰恰是山洪灾害的高发地带。
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严重不足
调查显示,超过60%的行政村没有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临时安置点多设在村委会或学校,缺乏基本生活保障设施。某受灾村将祠堂作为临时安置点,但建筑本身年久失修,在暴雨中发生漏雨现象。更棘手的是,山区道路易受灾害影响,一旦发生险情,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防灾专家呼吁,每个行政村至少应建设1处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所,并配备必要物资储备。
村民防灾意识与技能待提升
在多个受灾地区,村民对"什么样的雨可能引发山洪""撤离信号识别"等基本知识掌握不足。某次山洪来临前,部分村民因舍不得家畜而延误撤离时机。基层组织的应急演练频次偏低,很多村民不清楚避险路线。某省应急厅的问卷调查显示,仅43%的受访村民能正确回答当地常见灾害类型。防灾教育进村入户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要针对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