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遭创始股东高位减持,公司回应称系个人财务安排

9175png

近年来,潮玩行业在Z世代消费浪潮中异军突起,盲盒经济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然而随着行业增速放缓、监管政策趋严,曾经风光无限的潮玩企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就在这个敏感时刻,国内潮玩龙头企业泡泡玛特突然曝出创始股东减持消息,引发市场对行业前景的重新审视。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增速已从2021年的35%降至不足15%,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背景下,创始股东的减持动作显得尤为扎眼。

创始股东减持引发市场震荡

港交所最新披露显示,泡泡玛特创始股东之一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约1800万股,套现金额超过3亿港元。此次减持正值公司股价从历史低点反弹50%后的相对高位,时机选择颇为微妙。市场普遍将大股东减持视为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的信号,导致消息公布后股价应声下跌近5%。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股东近一年来第三次减持,累计套现规模已超10亿港元。

公司回应难消投资者疑虑

针对市场质疑,泡泡玛特官方迅速作出回应,称减持纯属股东个人财务安排,与公司经营状况无关。公司强调目前现金流充沛,业务发展符合预期,上半年新开门店数量创历史新高。然而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有分析师指出,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创始股东连续减持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特别是对比公司上市初期管理层集体增持的积极信号,如今的减持动作形成鲜明反差。

潮玩行业面临增长瓶颈

泡泡玛特的股东减持风波折射出整个潮玩行业面临的困境。曾经依靠饥饿营销和IP运作快速扩张的模式正遭遇挑战。一方面,盲盒监管趋严导致营销手段受限;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同质化产品产生审美疲劳。数据显示,泡泡玛特核心IP Molly的贡献率已从2019年的32%降至2023年的18%。行业不得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从潮玩向艺术品、收藏品领域拓展,但转型效果尚待观察。

减持背后的资本逻辑

深入分析股东减持时点可以发现,潮玩企业的估值体系正在重构。泡泡玛特市盈率从巅峰时期的200倍回落至目前的30倍左右,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行业成长性的重新定价。有投行人士透露,部分早期投资者选择在当前时点退出,是基于对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的判断。这种资本套现行为在互联网、新消费等领域屡见不鲜,往往标志着行业从爆发期进入成熟期。

从更宏观视角看,泡泡玛特遭遇的减持风波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个案,更是新消费赛道资本退潮的缩影。当资本狂欢落幕,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所有潮玩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消费者愈发理性的市场环境下,仅靠营销噱头和资本运作难以维系长期增长,产品创新和IP运营能力才是真正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