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鸡到'土'鸡:直播间农产品销售乱象何时休?

2986png

直播间里,农民主播正热情洋溢地推销着"纯天然土鸡蛋",画面中鸡群在绿草地上自由奔跑。然而收到货的消费者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土鸡蛋"不仅个头小、蛋黄颜色浅,连包装上的生产地址都模糊不清。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的蓬勃发展,农产品销售乱象层出不穷,从"土鸡"变"土"鸡的文字游戏,到以次充好的品质陷阱,消费者维权无门的案例屡见不鲜。

直播间农产品"身份造假"成风

打开各大直播平台,标榜"原生态""农家自产"的农产品琳琅满目。但调查发现,许多直播间展示的养殖场景实为摆拍,所谓的"农家直销"背后是规模化养殖场。有商家坦言:"现在不包装成'土特产'根本卖不动价格。"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通过PS技术伪造农产品生长环境,用普通鸡蛋冒充土鸡蛋,将饲料鸡包装成散养土鸡,消费者很难通过直播画面辨别真伪。

低价促销背后的品质陷阱

"9.9元包邮土鸡蛋""19.9元三斤农家蜂蜜"......直播间里诱人的低价背后暗藏玄机。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超低价农产品要么是临近保质期的库存货,要么是通过掺假、减重等手段降低成本。某农产品检测机构数据显示,直播间购买的"土特产"不合格率高达38%,其中农残超标、虚假标注产地等问题最为突出。消费者王女士表示:"买到的'野生菌菇'泡发后全是碎渣,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

维权难成消费者心头之痛

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特点,消费者发现问题时往往已错过最佳维权时机。加上部分直播商家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运营模式,账号被封后立即换新号重来,导致投诉无门。某电商平台客服透露:"农产品投诉中,能提供完整证据链的不足20%。"更棘手的是,农产品质量鉴定需要专业机构,高昂的检测费用让许多消费者选择放弃维权。

监管滞后助长乱象蔓延

当前对直播农产品的监管存在明显盲区。一方面,农产品直播涉及农业、市场监管、网信等多个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另一方面,现有标准对"土特产""原生态"等概念缺乏明确定义,给不良商家留下操作空间。某地市场监管人员坦言:"每天要处理上百个直播投诉,但取证难度大,处罚力度有限,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从田间地头到手机屏幕,农产品销售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渠道变革。当"土"字成为营销噱头,当诚信被流量裹挟,如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农产品直播生态,成为摆在监管部门、平台和消费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或许只有当乱象整治与产业规范同步推进,"土特产"才能真正回归其本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