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皓工作室发声明:网传录屏系伪造,已取证报警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明星隐私与网络谣言正成为困扰娱乐圈的顽疾。近日某顶流艺人被恶意AI换脸的新闻余波未平,又曝出时代少年团成员苏新皓遭遇伪造录屏事件。虚假内容像病毒般在社交平台扩散,#苏新皓工作室声明#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折射出公众对深度伪造技术滥用的集体焦虑。当眼见不再为实,这场关乎真相的保卫战该如何破局?
伪造录屏引爆舆论漩涡
事件起源于某社交平台流传的所谓"苏新皓私下聊天录屏",画面中人物言行与艺人形象严重不符。工作室火速发布声明,指出该视频存在恶意剪辑、AI合成痕迹,经专业技术鉴定确系伪造。声明中"已固定电子证据并报警"的表述,显示出团队维权的强硬态度。值得关注的是,该伪造视频传播高峰期恰逢艺人新作品宣发节点,不排除存在有组织黑公关的可能。
深度伪造技术成造谣利器
网络安全专家分析指出,此次事件使用的voice cloning和面部重演技术已迭代至第五代,普通网民难以辨别真伪。这类深度伪造内容(Deepfake)制作成本正大幅降低,在某灰色产业链中,制作明星不实视频的报价已低至千元级别。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短视频平台算法会主动推送争议性内容,使虚假信息获得指数级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最新研究显示,2023年娱乐圈虚假信息中,技术伪造类占比已达37%。
明星维权面临三大困境
尽管《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不得捏造事实侵害他人名誉,但实践中艺人维权仍存在取证难、定损难、执行难等问题。电子证据极易灭失,需在24小时内完成区块链存证;而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模糊,多数案件判赔额不及造谣者获利。更棘手的是,许多造谣账号使用境外服务器或虚拟身份,2022年某顶流胜诉后,被告账户早已清空跑路。
平台责任边界引发争议
此次事件再度引发对网络平台审核机制的讨论。现行"通知-删除"规则下,平台往往在谣言发酵后才采取行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专家指出,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AI生成内容强制标注制度,对反复传播谣言的账号采取信用惩戒。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已在测试"谣言自动拦截系统",通过比对声纹、微表情等特征识别伪造内容,识别准确率据称达89%。
粉丝反黑行动的双刃剑效应
事件发生后,苏新皓粉丝团自发组织举报行动,8小时内完成超10万次投诉,却意外引发"网络暴力"争议。这种群体性维权虽能快速净化信息,但容易误伤正常讨论。心理学研究显示,过度参与维权的粉丝会产生"被害妄想"倾向,反而加重艺人的舆论压力。如何引导粉丝理性维权,成为艺人团队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警方介入调查,该事件或将揭开网络黑产冰山一角。在国家网信办启动"清朗·2023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背景下,这场真假博弈的结局,或许将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言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