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起诉两个小段博主事件始末:网络言论边界在哪里?

1874png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边界的争议愈演愈烈。近日,胖东来起诉两名短视频博主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再次将"网络言论的底线在哪里"这一社会议题推向风口浪尖。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网络侵权案件同比增长37%,其中企业起诉自媒体侵权的案例占比显著上升。当流量经济与商业名誉碰撞,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追求点击量的同时,如何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胖东来维权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起源于两位抖音博主发布的"胖东来商品价格虚高"系列视频,其中使用"宰客""暴利"等刺激性词汇。胖东来方表示,这些视频存在大量事实错误,比如将促销价标为日常售价进行比较。企业法务部门在收集证据后,以商业诋毁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删除视频并赔偿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胖东来首次维权,此前就曾对造谣"使用过期食材"的自媒体发起过诉讼。

短视频博主的常见法律风险点

在内容创作过程中,许多博主容易触碰的法律红线包括:未经核实传播不实信息、使用绝对化评价用语、恶意剪辑误导观众等。法律专家指出,即使是"个人观点"的表达,若存在主观恶意或造成实际损害,同样可能构成侵权。此次事件中,被告博主辩称"只是表达消费体验",但法院将重点审查其言论是否具有事实依据,以及是否存在诋毁的主观故意。

企业名誉权保护的司法实践变化

近年来司法机关对企业名誉权保护呈现加强趋势。2022年某连锁超市起诉自媒体案中,法院首次将"视频点击量换算成商誉损失"计入赔偿。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明确规定,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最高可处300万元罚款。这种变化反映出法律对网络环境中商业诋毁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给自媒体内容创作划出了更清晰的红线。

消费者监督权与商业诋毁的界限

消费者有权通过社交媒体表达真实消费体验,这是受法律保护的监督权。但正当批评与商业诋毁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基于客观事实,是否使用侮辱性语言,是否存在主观恶意。比如指出"某商品比同类贵20%"属于正当比较,而断言"所有商品都在宰客"就可能构成侵权。此次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正是两位博主的表述是否超出了合理评价范畴。

平台方在内容审核中的责任归属

随着类似纠纷增多,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面临考验。现行法律采用"通知-删除"原则,即平台接到侵权通知后应及时处理。但专家建议平台应建立更前置的审核机制,比如对"打假""曝光"类标签视频进行事实核查。部分平台已开始测试"商誉预警系统",当检测到特定企业的负面评价集中出现时,会自动提示创作者核实信息。

这起诉讼案件折射出的,是整个数字时代言论表达与法律边界的复杂博弈。当每个人都能通过手机发出声音时,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公平的商业环境,需要创作者、企业和平台共同探寻平衡点。或许正如某位法学教授所言:"真正的自由,始于对他人权利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