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赠保姆财产要求海葬上热搜,律师:需警惕'临终关怀'式诈骗

6164png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财产处置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准了缺乏亲情陪伴的老年人群体,以"临终关怀"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屡见报端。近日,"老人赠保姆财产要求海葬"的新闻登上热搜,再次将"临终关怀"式诈骗这一社会痛点推上风口浪尖。这类案件往往披着温情外衣,实则暗藏玄机,不仅让老人毕生积蓄付诸东流,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养老困境中的信任危机。

温情面纱下的财产侵占陷阱

在这起引发热议的案件中,老人将价值不菲的房产赠与保姆,仅要求对方履行海葬承诺。表面看是一段主仆情深的佳话,实则暗藏诸多法律风险。经调查发现,该保姆长期对老人进行精神控制,利用其孤独心理逐步获取信任。类似案例中,不法分子常以"干女儿""干儿子"身份接近老人,通过情感投资获取老人信任后,再以各种理由诱导老人签订赠与协议或修改遗嘱。这些行为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给事后维权带来极大困难。

法律视角下的赠与行为效力认定

从法律层面看,此类案件的核心在于判断老人赠与财产时的真实意愿。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受欺诈、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老人可能已经离世,其真实意愿难以考证。律师指出,判断赠与是否有效需考量三个要素:老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赠与过程是否存在欺诈胁迫、财产处分是否符合老人一贯价值观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地法院开始将"情感投资型诈骗"纳入裁判考量,对明显违背常理的大额赠与持审慎态度。

构建老年人财产保护的多维防线

防范"临终关怀"式诈骗需要多方合力。家庭成员应当定期关心老人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异常交往关系;社区可建立独居老人定期探访制度,发挥邻里守望作用;公证机构办理大额财产赠与时,应当进行严格审查并留存影像资料。北京市近期推出的"意定监护"制度就是有益尝试,允许老人在意识清醒时预先指定监护人。同时,老年人自身也要树立风险意识,重大财产处分前务必咨询专业人士,切勿因一时感动做出草率决定。

这起案件引发的热议,不仅是对个案的法律审视,更是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一次拷问。当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情感空巢",如何建立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制度保障的养老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