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AI复活去世亲人,是黑科技还是情感骗局?

6238png

当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一个颇具争议的新应用正在悄然兴起——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据媒体报道,仅需10元,就能通过AI技术让逝者"开口说话",甚至与生者进行简单对话。这一现象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视其为慰藉丧亲之痛的黑科技,也有人直指这是利用情感弱点的骗局。在数字永生与伦理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这项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AI复活的底层技术逻辑

这项服务的核心技术基于深度学习和生成式AI。服务商首先需要采集逝者的照片、视频、语音等数据,通过人脸重建、语音克隆等技术,构建数字化身。更高级的版本还会使用大语言模型,模拟逝者的说话方式。从技术角度看,这确实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应用。但问题在于,目前市面上的低价服务大多使用开源模型简单拼接,所谓的"对话"只是预设脚本,与真正的智能交互相去甚远。

情感疗愈还是二次伤害?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类服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对部分丧亲者而言,短暂的"重逢"确实能带来心理安慰,有助于度过哀伤期。但更多案例显示,过度依赖这种虚拟互动会阻碍正常的哀伤过程,导致"延长哀伤障碍"。更令人担忧的是,当用户发现AI言行与记忆中的亲人存在偏差时,可能遭受更深的心理创伤。一些用户反映,低质量的AI复活服务让他们感觉"亲人被拙劣地cosplay"。

灰色地带的商业伦理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AI复活服务商。部分正规企业会严格验证用户身份,确保数据安全;但更多的小作坊式服务来路不明,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有记者调查发现,某些10元服务实际上是通过盗用网络公开素材"量产"数字人,与用户提供的亲人信息毫无关联。更隐蔽的套路是先用低价吸引用户,再以"提升拟真度"为由层层加价,最终费用可能高达数千元。

技术狂欢背后的法律真空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规范"数字永生"服务的法律法规。逝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如何界定?AI生成的言行若造成不良影响,责任由谁承担?这些关键问题都处于法律盲区。某平台上的AI复活服务条款显示,服务商对"数字亲人"的任何言行免责,用户需自行承担情感风险。法律专家呼吁,在技术跑得太快时,监管必须及时跟上,避免这项本该温暖的技术变成伤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