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在家做实验引发爆炸,应急管理局紧急发布安全警示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上各类"家庭科学实验"内容爆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模仿网红博主在家尝试化学实验。据中国消防部门统计,2023年全国共发生青少年家庭实验事故127起,较2020年增长近3倍。就在上周,某地一名12岁男孩在家混合化学试剂时突发爆炸,导致面部严重灼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地应急管理局紧急发布《家庭实验安全警示》,再次将青少年科学实验安全问题推上舆论风口。
家庭实验室背后的安全隐患
在电商平台搜索"儿童化学实验套装",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月销量动辄上万。这些号称"安全无毒"的套装往往包含多种化学试剂,却鲜有详细的安全说明。专业人士指出,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儿童实验器材就一定安全"。实际上,即使是食用碱、白醋等常见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混合也可能产生危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视频博主为追求视觉效果,刻意夸大实验的"爆炸性""刺激性",却对防护措施轻描淡写。
应急管理局的"五不"警示
针对此次事故,应急管理局特别强调"五不原则":不在密闭空间操作、不混合不明物质、不使用非专用器具、不单独进行实验、不随意处置废液。调查显示,涉事男孩正是在卧室混合网购的硝酸钾和砂糖时发生爆燃。专家解释,这类"网红实验"往往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家庭环境根本无法满足安全要求。管理局同时要求电商平台下架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套装,并建立未成年人购买审核机制。
科学教育需要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馆研究员王明指出:"培养科学兴趣值得鼓励,但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上。"他建议家长可以选择虚拟实验软件、参观专业实验室等替代方案。多地科技馆已推出"安全实验公开课",通过专业设备演示原理,同时讲解防护知识。教育专家也呼吁学校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将风险认知纳入科学课程体系。正如某位烧伤科医生所说:"我们治疗过太多'小科学家',他们缺的不是求知欲,而是对危险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