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次上岸是种什么体验?听听这位过来人的真实经历

4051png

在"宇宙尽头是编制"的调侃背后,隐藏着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生存焦虑。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大关,平均竞争比达70:1,某些热门岗位甚至出现"千人争一岗"的奇观。当#全职儿女#、#脱产备考#成为社交平台高频词,一位35次征战考场最终上岸的"考公钉子户"用亲身经历,为我们揭开了这场持久战中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从应届生到"考场老兵"的八年长征

李默的准考证摞起来有字典厚,手机里存着全国各地的考场定位。第一次参加省考时还是应届毕业生,等到第35次走进考场,监考老师已经能认出这个"熟面孔"。他经历过凌晨四点去打印店抢订酒店,也遭遇过因行程码带星被拒之考场外的崩溃。最戏剧性的是某次申论考试,发现作文主题正是自己五年前某次失败经历的复盘,这种黑色幽默般的轮回让他当场红了眼眶。

那些备考APP不会告诉你的生存法则

在累计刷题超过10万道后,李默总结出独特的"三色笔记法":红色记录命题组最新动向,蓝色标注高频陷阱,黑色则是自己独创的"反套路公式"。他手机里存着全国31个省份近十年真题的电子档,能准确说出某类题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出题偏好差异。当备考机构鼓吹"三个月速成"时,他苦笑说这就像用旅游攻略挑战荒野求生——真正的持久战需要精确到分钟的精力管理,和对抗记忆曲线的"遗忘狙击战术"。

35次失败淬炼出的"反脆弱"哲学

第22次失败后李默患上"候分焦虑症",会在放榜前夜反复梦见答题卡涂串行;第29次差0.5分进面时,他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撕碎准考证。但正是这些至暗时刻,让他悟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复盘才是"的硬道理。他把每次失利都拆解成可量化的数据:行测图形推理正确率下降3%,对应的是考前三天睡眠不足;申论大作文低于平均分,暴露出对乡村振兴新政策跟进不及时。这种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最终织就了通往成功的密网。

当李默的录取通知书终于翩然而至时,他发现自己收获的远不止编制。那些在自习室见过凌晨四点的城市,在高铁上背过的时政要点,在面试班练到沙哑的嗓音,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特别的成人礼。如今面对咨询备考经验的年轻人,他总会指着书架上那35份装订成册的准考证说:"看,这就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