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还能赚钱吗?多地新政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10177png

随着共享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顺风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转向。上下班路上接单补贴油费、节假日跨城出行分摊成本——这些曾被无数车主和乘客视为双赢的出行方式,正遭遇多地新政的"营利禁令"。当交通运输部明确要求"顺风车必须不以营利为目的",那些曾经活跃在平台上的"职业顺风车主"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副业收入"正在变成政策红线下的灰色地带。

营利性顺风车为何成为监管重点

近年来,部分车主通过多平台接单、刻意绕路拼客等方式将顺风车变成"变相网约车",这直接违背了共享出行的初衷。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某些热门线路的"职业顺风车"接单量甚至达到日均6-8单,远超合理范围。这种变异业态不仅加剧城市交通拥堵,更衍生出安全隐患,促使各地相继出台严管措施。

新政下的真实顺风车成本测算

按照北京最新指导意见,顺风车收费标准不得超过当地燃油费成本的50%。以30公里通勤距离计算,车主实际收入仅15-20元,扣除平台抽成后所剩无几。有车主晒出账单:接单需额外耗费40分钟,时薪折算不足10元,这还不包含车辆折旧。当经济激励消失,纯粹"顺路"模式能否维持供需平衡成为行业新课题。

平台方商业逻辑遭遇根本性质疑

滴滴、哈啰等主流平台近期纷纷下架"接单量排行榜""冲单奖励"等刺激性功能。某平台内部流出的数据显示,严格合规区域的订单匹配效率下降近35%。更关键的是,当平台不能通过抽成实现盈利,其每年数亿元的服务器成本、技术研发投入将失去商业支撑,这种底层矛盾正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构商业模式。

用户出行习惯面临强制性改变

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发现,新政后早高峰匹配成功率从75%骤降至20%。像她这样依赖顺风车通勤的"刚需族"正被迫转向公共交通或网约车。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城市出现的"熟人拼车群""社区出行互助"等非商业化模式,或许预示着共享出行正在回归邻里互助的本源。

合规与需求之间的政策平衡术

广州尝试的"诚信积分体系"提供了一种折中方案:车主累积真实顺路行程可解锁机场高速等特权路线。杭州则试点"潮汐车道优先通行"激励措施。这些创新表明,监管并非要扼杀共享出行,而是寻求消除投机行为的同时,保留其缓解交通压力的社会价值。未来政策走向,或将决定这个行业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