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行动进行时:盘点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未成年人被不当利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商家和平台为了吸引流量、牟取暴利,刻意打造"童星""网红儿童",甚至让未成年人参与低俗表演、危险挑战。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更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引发社会广泛担忧。针对这一乱象,相关部门近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的违法行为。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几个典型案例。
童模行业背后的"血汗工厂"
在电商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等地,童模产业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部分培训机构以"打造童星"为噱头,收取高额培训费;一些商家强迫儿童长时间拍摄,甚至采取打骂、威胁等手段。有家长反映,孩子经常要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冬天穿夏装、夏天穿棉袄成为常态。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未成年人的劳动报酬往往被父母或机构截留。
短视频平台的"啃小族"乱象
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一个3岁女孩吃播账号拥有300多万粉丝,父母每天强迫她进食大量油腻食物。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儿童被要求表演危险动作、刻意扮丑、甚至参与低俗剧情拍摄。平台算法对这些内容不仅不加限制,反而因其"吸睛"特性给予流量倾斜。医生指出,这种过度曝光和表演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直播带货中的"工具人"儿童
部分商家利用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提升商品销量,让未成年人长时间参与直播营销。在某母婴用品直播间,5岁女孩被迫每天直播6小时,要背诵大量专业术语。更有多起案例显示,儿童在直播中被要求表演才艺、与陌生人互动,完全沦为赚钱工具。这种行为既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发育。
选秀节目催生的"造星流水线"
某些少儿才艺比赛打着"培养艺术特长"的旗号,实则是向家长收取高额报名费、培训费的骗局。有机构要求儿童进行过度成人化的表演,穿着暴露服装跳性感舞蹈。心理专家表示,这种过早的商业化包装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虚荣、攀比等畸形心理,对其人格养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网络游戏的"氪金童子军"
部分游戏公司专门设计针对未成年人的付费陷阱,利用儿童缺乏判断力的特点诱导充值。有家长投诉,孩子偷偷用父母手机在某款手游中消费数万元。更恶劣的是,一些游戏主播教唆未成年观众打赏、送礼,形成新型的网络乞讨产业链。这类行为不仅造成家庭财产损失,更助长了未成年人拜金主义倾向。
整治利用未成年人牟利乱象需要多方合力。平台要完善审核机制,商家要守住道德底线,家长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全社会共同守护,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