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建筑成网红打卡地 擅自闯入是否涉嫌违法?

7551png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打卡文化席卷全国,历史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视觉冲击力,成为网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拥有大量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到武康路的洋房别墅,每一栋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然而,这股打卡热潮背后却暗藏隐忧——不少游客为追求独特视角或"出片"效果,擅自翻越围栏、闯入未开放区域,甚至破坏建筑结构。这种行为是否涉嫌违法?又该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公众参观需求?这一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历史建筑的文物保护身份与法律边界

上海现存优秀历史建筑超过1000处,其中不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均属违法行为。而对于游客个人行为,法律同样有明确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内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治安管理处罚甚至刑事责任。2021年,某网红在静安区某历史建筑外墙涂鸦打卡,最终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赔偿修复费用,这一案例为类似行为敲响了警钟。

打卡经济与文物保护的两难困境

历史建筑走红网络确实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以上海武康大楼为例,成为网红打卡点后,周边咖啡馆、文创店铺的营业额普遍增长40%以上。但蜂拥而至的游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部分游客为拍摄"悬浮照"摇晃老建筑铁艺阳台,夜间直播者高声喧哗影响居民休息,更有甚者攀爬消防楼梯进入私人露台。文物保护专家指出,许多历史建筑已超百年高龄,其结构承载力有限,过度的人流聚集会加速建筑老化。黄浦区某栋1920年代的公寓,因打卡者频繁踩踏,原本的马赛克地坪已出现大面积脱落,修复费用高达80余万元。

探索可持续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面对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上海正尝试创新管理模式。杨浦区将部分历史建筑开放日为"建筑可阅读"活动,通过预约制控制人流;徐汇区推出"云游老房子"小程序,利用VR技术实现线上参观;外滩源片区则采取分时段收费参观制度,将部分收入专项用于建筑维护。法律界人士建议,可借鉴国外经验,对历史建筑实施分级管理:核心保护区域严格限制进入,缓冲区设置观景平台,外围区域开发文创衍生品。同时,社交平台也应承担更多责任,对违规打卡内容进行风险提示或下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