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不退货违法吗?律师详解消费者权益边界
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仅退款不退货"的消费纠纷频频登上热搜。从拼多多"砍一刀"引发的争议,到淘宝商家集体抵制"白嫖党",这一现象已经演变成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三国杀"。不少消费者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维权",而商家则痛斥这是"新型网络诈骗"。在这场拉锯战中,一个核心法律问题浮出水面:仅退款不退货到底违不违法?
仅退款不退货的法律性质认定
从法律视角看,仅退款不退货可能涉及多重法律关系。根据《民法典》合同编规定,消费者申请退款实质是要求解除买卖合同。若商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退款;但若商品无质量问题,消费者单方面要求退款却不退货,可能构成不当得利。实践中,部分职业索赔人利用平台规则漏洞,以"商品描述不符"等理由恶意索赔,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
平台"偏袒消费者"政策的双刃剑
主流电商平台普遍实行"消费者优先"政策,某些平台甚至默认开通"极速退款"功能。这种机制本为提升消费体验,却被部分人钻了空子。数据显示,2022年某头部平台商家因恶意退款遭受的损失超百亿元。法律专家指出,平台过度倾斜的售后政策可能违反《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构成对商家的不合理限制,最终损害的是健康的电商生态。
职业"羊毛党"的刑事风险边界
在司法实践中,已有"退款不退货"被定罪的先例。某地法院曾判决利用平台漏洞恶意退款28万元的团伙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6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财物即构成诈骗。值得注意的是,单次小额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但若形成固定套路、多次实施,累计金额超5000元就可能面临刑事追责,这为职业"羊毛党"划出了清晰的红线。
商家反制措施的合法限度
面对恶意退款,商家并非束手无策。合法途径包括: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向平台申诉,通过民事诉讼追回货款,或报警追究刑事责任。但部分商家采取的"网络曝光""短信轰炸"等私力救济手段可能侵犯消费者隐私权、名誉权。某服装店主就因公布消费者信息被判赔偿精神损失费,这个案例警示商家维权必须遵守法律边界。
在这场消费时代的博弈中,法律始终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天平。消费者正当维权与恶意索赔仅一线之隔,平台规则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商家维权也需遵循法定程序。只有各方都在法治框架内行事,才能构建真正健康的电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