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太阳能产品遭美国%关税打击,全球光伏市场震荡

5366png

美国3521%天价关税重创柬埔寨光伏产业

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浪潮中,光伏产业正遭遇戏剧性转折。美国商务部突然对柬埔寨太阳能产品征收3521%的惩罚性关税,犹如一记重拳砸向东南亚光伏供应链。这场贸易风暴不仅导致柬埔寨光伏企业生产线大面积停摆,更让中国光伏巨头在东南亚布局的"避关税"战略面临严峻挑战。海关数据显示,受影响的柬埔寨光伏组件年出口额骤降90%,美国太阳能项目开发商被迫紧急寻找替代货源。

中国光伏企业东南亚布局遭遇"精准打击"

美国此次关税大棒直指中国光伏企业"曲线出海"的产业布局。调查显示,柬埔寨出口美国的太阳能组件中,超60%实际使用中国硅片等核心材料。隆基、天合光能等中企在柬埔寨建设的组装厂,原本是为规避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壁垒。业内人士透露,美国海关新规要求进口商提供全供应链追溯文件,甚至细化到硅料开采地证明,这种"外科手术式"的贸易管制正在重塑全球光伏产业链格局。

全球光伏市场陷入"冰火两重天"困境

一边是欧洲市场因能源危机加速光伏装机,一边是美国市场因贸易保护出现供应缺口。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期下调15%,主要源于美国市场的供应链紊乱。令人玩味的是,美国本土太阳能制造商并未因此受益,First Solar等企业股价不升反降,暴露出美国光伏制造产能不足的硬伤。东南亚多国光伏行业协会已联合发声,警告这种单边贸易措施将推高全球清洁能源成本。

光伏贸易战背后的新能源霸权争夺

这场关税风暴折射出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光伏产业补贴与"去中国化"绑定,试图重构以北美为核心的新能源供应链。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仍掌握全球80%的多晶硅和96%的硅片产能。行业分析师指出,美国此举可能适得其反——中国光伏企业正加速向中东、拉美等地转移产能,而美国开发商不得不为每瓦组件多支付0.15美元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纳税人买单。

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遭遇"贸易拦路虎"

柬埔寨等新兴市场的光伏产业刚具雏形便遭重创,暴露出全球气候治理的结构性矛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光伏设备成本因贸易壁垒平均上涨23%。金边太阳能制造商协会表示,关税措施已导致当地2000多名工人失业,柬埔寨政府规划的2030年碳中和目标恐难实现。更严峻的是,这可能开创危险先例,诱发更多国家效仿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最终阻碍《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