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再提小米汽车: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

6560png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风起云涌,传统车企与互联网新势力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就在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发布之际,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再次公开评价小米造车,直言"没有自己的工厂就是在忽悠消费者"。这番言论不仅将两家企业的竞争推向台前,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制造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层碰撞。这场关于"实体制造"与"代工模式"的争论,正在引发行业对制造业本质的重新思考。

董明珠炮轰代工模式背后的制造业焦虑

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对小米汽车的质疑并非首次。早在2021年,她就曾表示"小米造车是投机"。此次言论升级,直指代工模式的软肋。在董明珠看来,没有自主生产线的车企就像"空中楼阁",难以保证产品品质和供应链安全。这种观点代表了传统制造业对"轻资产"模式的天然警惕。格力三十年来坚持全产业链布局,从压缩机到电机全部自研自产,这种重资产模式虽然投入巨大,但确保了技术壁垒和品质把控。而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普遍选择代工模式,这种差异正是两种商业思维碰撞的核心。

小米的互联网造车逻辑遭遇现实考验

雷军带领的小米选择了一条典型的互联网造车路径:聚焦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将生产交给成熟代工厂。这种模式在手机行业已被验证成功,但在汽车领域面临全新挑战。汽车制造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品控难度呈几何级增长。特斯拉早期也曾饱受"产能地狱"困扰,直到自建超级工厂才解决量产难题。小米SU7上市后能否保持品控一致性,将成为检验互联网造车模式的关键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正在北京亦庄自建汽车工厂,这种"代工+自建"的混合模式或许暗示着互联网企业正在向制造端渗透。

两种模式背后的产业链控制权之争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对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掌握核心技术和产能,确保供应链安全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固定资产投入。互联网企业则擅长通过生态整合和用户运营创造价值,但过度依赖代工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不直接造车但深度参与研发制造,既保持轻资产优势又确保技术主导权。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淘汰赛阶段,谁能更好地平衡"轻"与"重"的关系,谁就可能赢得这场制造业范式革命的主动权。

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企业

在这场争论中,消费者用订单投票或许才是最公正的裁判。年轻一代消费者既看重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也关注品质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数据显示,近70%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会将"自有生产基地"作为购车考量因素。这也解释了为何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在获得市场认可后都加速自建工厂。制造业没有绝对正确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单纯靠营销噱头或价格战难以持续,唯有将互联网思维的用户洞察与制造业的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才能赢得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