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蔗糖冰激凌中零蔗糖竟是商品名,这算不算虚假宣传?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零蔗糖"食品近年来成为消费新宠。各大超市冰柜里,标注"零蔗糖"的冰淇淋产品琳琅满目,价格往往比普通产品高出30%-50%。然而近期有消费者发现,某些所谓的"零蔗糖冰淇淋"配料表中赫然出现白砂糖、果葡糖浆等含糖成分,经调查才发现"零蔗糖"竟是注册商标而非产品特性。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手段,正在引发新一轮关于食品标签规范的讨论。
文字游戏背后的商业套路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零添加""无糖"等宣称的食品投诉同比激增67%。部分企业将"零蔗糖"注册为商标后,以极小字体标注®标志,再配合包装上醒目的健康宣称,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到的是无糖产品。这种操作既规避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对糖含量的规定,又成功搭上了健康食品的营销快车,已成为食品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糖醇替代背后的技术困局
真正意义上的无糖冰淇淋需要完全使用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代糖,但这些原料存在明显技术短板。某乳企研发负责人透露:"糖醇的冰点降低效应只有蔗糖的60%,会导致冰淇淋过硬;其甜度曲线也与蔗糖差异显著,需要复杂复配。"目前能做到100%代糖且保持口感的品牌不足5%,多数企业选择用30-50%的糖醇搭配常规糖类,却依然打着零蔗糖旗号。
消费者认知存在致命盲区
中国营养学会调查显示,82%的消费者将"零蔗糖"等同于"无糖",仅有6%会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令人担忧的是,43%的糖尿病患者会因"零蔗糖"标识放松对糖分摄入的警惕。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指出:"部分'零蔗糖'产品实际含糖量高达15g/100g,吃两份就超出每日添加糖建议限量。"
法规滞后带来的监管真空
现行《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尚未对"注册商标式宣称"作出明确限制,导致职业打假人也难以抓住把柄。对比欧盟规定,任何可能引起营养特性误解的商标都需额外标注解释性说明。北京市律协消费者权益专委会指出:"当商标变成误导工具时,应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认定为虚假宣传,但实践中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这场关于"零蔗糖"的文字游戏,暴露出食品标签规范与消费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当健康宣称沦为营销噱头,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食品行业的公信力。或许正如某位网友的犀利评论:"我们买的不是冰淇淋,是汉语阅读理解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