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员工猝死引发行业反思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2552png

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快速扩张的背景下,"996"文化正在悄然侵蚀从业者的健康防线。近日猿辅导一名28岁员工猝死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这已是今年第三起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员工猝死案例。当"熬夜备课"成为行业潜规则,当"凌晨回复家长群"变成考核标准,这场以"教育"为名的马拉松,正在透支着年轻从业者的生命。

高压工作环境下的健康警报

在线教育行业普遍实行"双休日即工作日"的特殊作息,教研老师周末连续授课12小时成为常态。某机构内部数据显示,83%的教师存在睡眠障碍,67%出现过心悸症状。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将加班时长与晋升直接挂钩,变相鼓励员工透支健康。这种畸形的工作模式正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员工体检异常率逐年攀升。

KPI至上的畸形考核体系

在资本裹挟下,续课率、完课率等数据指标成为悬在教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某机构要求教师必须5分钟内响应家长信息,深夜23点后仍有教务主任抽查钉钉回复速度。这种将教育服务异化为"即时客服"的考核方式,彻底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更讽刺的是,某些企业宣传"用科技改变教育",实则用算法监控着员工的每分钟产出。

被忽视的心理健康危机

除了身体损耗,行业特有的情绪劳动同样值得警惕。教师需要长期保持"积极热情"的职业状态,面对家长投诉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某心理机构调研显示,在线教育从业者抑郁倾向检出率达42%,是普通白领的2.3倍。当企业把"正能量"写入员工手册时,却很少为情绪宣泄提供合法出口。

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缺失

现行劳动法对"隐形加班"缺乏明确界定,使得深夜线上会议、节假日云端备课等变相加班难以计量。更严峻的是,多数在线教育机构采用"基本工资+课时费"的薪酬结构,教师为获得合理收入不得不主动承接超额课时。这种看似自由的计薪方式,实则是将用工风险转嫁给劳动者。

行业转型期的价值重构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教育机构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这恰是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的契机:能否建立科学的师资评估体系?可否用AI分担机械性工作?某头部机构试点"强制离线权",每天19点后自动关闭工作系统,这种探索值得借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生命,而不该以熄灭另一群人的生命之光为代价。

当我们在讨论教育公平、教学品质时,或许应该先回答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谁来看护这些"护苗人"的健康?这个年轻生命留下的问号,需要整个行业用行动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