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制作等领域部分放开,能否推动国产剧走向世界?
近年来,国产剧产量屡创新高,但真正能"走出去"的作品却寥寥无几。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视剧备案数量达498部,而海外传播效果显著的不足5%。观众们一边吐槽"剧荒",一边对《鱿鱼游戏》《黑暗荣耀》等韩剧趋之若鹜。这种"内卷式生产"与"文化逆差"并存的怪象,正引发行业深刻反思。随着近期电视剧制作等领域部分放开政策的出台,国产剧能否抓住这次机遇打破"出海难"的魔咒?
政策松绑能否激活创作活力
长期以来,国产剧面临题材扎堆、套路雷同的困境。古装剧清一色"大女主",职场剧变成"恋爱剧",刑侦剧必须"伟光正"。此次政策调整在题材审批、内容尺度等方面给予更大空间,让制作方能够尝试更多元化的表达。比如《狂飙》突破传统扫黑剧框架的成功案例证明,当创作获得合理自由度时,完全能诞生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这种松绑或将催生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原创内容。
国际合作会带来哪些化学反应
政策放宽后,中外合拍项目审批流程简化,这为国产剧引入国际优质资源打开通道。Netflix已买下《三体》改编权,迪士尼+与正午阳光达成合作,这些案例显示国际平台对中式叙事的兴趣。通过与国际团队在编剧、特效、发行等环节深度合作,不仅能提升制作水准,更能学习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就像韩国通过与美国HBO合作《王国》,成功将丧尸题材本土化并反向输出西方市场。
流媒体时代的内容出海新路径
传统电视台发行模式在海外推广中屡屡受挫,而爱奇艺国际版、WeTV等平台已覆盖全球多个地区。《赘婿》通过YouTube单集播放量破百万,《人世间》在非洲引发热议,证明流媒体能绕过传统渠道壁垒。政策鼓励平台拓展海外业务,配合AI字幕、智能推荐等技术,让"一键出海"成为可能。这种"平台先行"的策略,正在改写文化输出的游戏规则。
文化折扣难题如何破解
《甄嬛传》在Netflix上线时被剪成6集,《琅琊榜》需要大量注释才能被理解,这些案例暴露出文化差异的障碍。政策引导下,制作方开始建立"出海意识",在剧本阶段就考虑国际观众接受度。《长安十二时辰》特意增加盛唐背景介绍,《沉默的真相》采用美剧式叙事节奏,这种"在地化"改造值得借鉴。但要注意避免为迎合海外市场丧失文化本色,韩国古装剧《王国》的成功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反而最具吸引力。
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走红,到《隐秘的角落》引发国际翻拍潮,国产剧的出海实践已积累宝贵经验。这次政策调整恰似一股东风,但要真正实现从"制作大国"到"传播强国"的跨越,仍需行业在内容创新、国际合作、传播策略等方面持续突破。当创作活力与国际表达形成合力,中国故事才能真正打破文化边界,赢得世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