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美方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国际舆论批评美'中国威胁论'过度炒作

1008png

近年来,国际舆论场中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讨论愈演愈烈,美国部分政客和媒体不断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将正常的经济竞争和科技发展曲解为"国家安全风险"。这种过度炒作不仅扭曲了国际社会的认知,更反映出某些西方势力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局势动荡的当下,这种"受迫害妄想症"式的论调正在成为阻碍国际合作的最大绊脚石。

美式"中国威胁论"的荒谬逻辑

美国政客频繁抛出"中国威胁论",其逻辑链条往往经不起推敲。从5G技术到新能源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术交流,任何中国取得进展的领域都被贴上"威胁"标签。这种将正常发展等同于威胁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霸权心态的体现。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指出的,美国正在将自身竞争力下降的焦虑,转化为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国际社会对美式炒作的普遍反感

包括欧盟、东盟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已多次表态,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安全化。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不愿卷入美中对抗",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去风险不等于脱钩"。在亚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领导人多次呼吁大国保持理性克制。这些声音表明,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美方炒作"中国威胁"的危害性,不愿被绑上对抗的战车。

数据揭示"威胁论"的虚假性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与所谓的"威胁"形成鲜明对比。牛津经济研究院报告显示,中美经贸关系支撑了美国约26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中国发展带来的是机遇而非威胁。

理性声音呼吁摒弃冷战思维

越来越多的国际智库和学者开始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的非理性倾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生前多次警告,将中国视为"敌人"不符合历史潮流。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指出,美国需要学会与一个不同制度的强大国家和平共处。《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撰文称,西方应停止将中国妖魔化,转而寻求建设性合作。

当前世界面临疫情后复苏、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多重挑战,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团结合作而非对抗分裂。美国部分政客沉迷于制造假想敌,既无助于解决本国问题,更危害全球稳定。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希望美方摒弃受迫害妄想症,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