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起诉四川芬达最新进展:本人首次公开回应

9608png

近年来,明星维权事件频频登上热搜,从肖像权到名誉权,从音乐版权到商业代言,公众人物的法律纠纷往往牵动着大众神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方与代言人之间的博弈愈发复杂,而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当明星与品牌"开撕",到底谁在透支公众信任?就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著名歌手杨坤起诉四川芬达一案迎来最新进展——当事人首次打破沉默公开回应,让这起持续发酵的商业纠纷再度成为焦点。

杨坤工作室发布声明直指侵权核心

7月15日凌晨,杨坤工作室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千字声明,详细阐述了起诉四川芬达的具体原因。声明中指出,该企业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长期在线上线下商业活动中使用杨坤的姓名、肖像及音乐作品,甚至在产品包装上印制杨坤演出形象。更令人意外的是,声明透露涉事企业曾伪造授权文件与多家渠道商签约,这种行为已涉嫌刑事犯罪。工作室晒出的证据包括侵权产品照片、虚假授权文件扫描件及律师函等,信息量巨大。

四川芬达连夜回应称存在"重大误会"

面对来势汹汹的指控,四川芬达在声明发布后4小时迅速做出反应。企业法务代表在接受川观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与某文化经纪公司签有合法代言协议,所有宣传物料均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所谓"伪造文件"纯属第三方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该回应刻意避谈了杨坤方提出的核心证据——直接使用艺人肖像的罐装饮料产品。法律专家指出,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坐实了侵权嫌疑。

知情人爆料双方早有商业往来

娱乐产业资深媒体人"娱乐圈老鬼"在虎扑爆料称,杨坤与四川芬达的纠葛可追溯至2019年。当时双方确实有过短期代言合作,但在合约到期后,品牌方仍持续使用艺人形象进行营销。更戏剧性的是,爆料称四川芬达2021年推出的"坤动系列"饮品,包装设计刻意模仿杨坤标志性舞台动作,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在业内引发争议。该爆料获得超过10万点赞,但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法律专家解析案件三大争议焦点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冯晓青教授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本案存在三个关键法律争议点:一是过期代言素材的使用边界,二是经纪公司转授权的法律效力,三是刑事控告的立案标准。特别是关于"虚假文件"的指控,如果查实确属企业行为,可能涉及刑法第280条的伪造公司印章罪。冯教授特别强调,近年来类似案件赔偿金额普遍在300-800万元区间,但本案若进入刑事程序,后果将远超民事赔偿范畴。

饭圈反应两极分化引发舆论混战

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讨论,#杨坤维权#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杨坤粉丝晒出多张市面流通的侵权产品照片,组织"随手拍举报"行动;而部分网友则认为艺人方"小题大做",指出饮料销量与明星代言关联性存疑。更值得玩味的是,有消费者晒出去年购买的"坤动"饮料,包装上明显标注"形象授权:北京坤音娱乐",这与杨坤工作室声明中"从未授权"的表述形成直接矛盾,使事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