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新关税后,支持率为何不升反降?

8857png

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关税政策一直是各国政府博弈的焦点。近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这一决定本意是保护本土产业、争取选民支持,但最新民调却显示其支持率不升反降。这一反常现象引发广泛讨论:在经济复苏乏力、通胀高企的当下,强硬贸易政策为何适得其反?

关税成本转嫁引发消费者不满

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商品和部分欧洲产品,但实际买单的却是美国普通消费者。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对华关税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1300美元。在通胀压力持续的情况下,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直接冲击中低收入群体。沃尔玛等零售商已明确表示,部分商品价格将不得不调整。社交媒体上,#关税让生活更贵#话题下,大量消费者晒出对比账单,抱怨"政治决策让超市购物变成奢侈消费"。

中小企业联盟集体发声反对

全美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最新调查显示,76%的小企业主认为关税将损害其经营。依赖进口零部件的中小制造商首当其冲——芝加哥农机配件商罗伯特·K在采访中表示:"中国产的轴承关税从4%涨到25%,我们要么裁员,要么涨价,没有第三条路。"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支持共和党的农业州也出现反弹,爱荷华州大豆协会发布声明,担忧关税引发新一轮贸易报复,"我们刚从上一轮贸易战中恢复,承受不起再来一次"。

经济专家预警"双赤字"风险加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指出,当前关税政策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进口成本上升推高物价,另一方面出口受阻加剧贸易逆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显示,新关税或使美国GDP增速降低0.3-0.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美联储维持高利率背景下,保护主义政策与抑制通胀的目标形成矛盾。华尔街日报/NBC联合民调中,61%受访者认为"经济应优先于政治对抗",这一数据在摇摆州尤为显著。

从超市货架到工厂车间,从农场到交易大厅,新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美国经济生态。当"美国优先"口号遭遇现实的经济账本,选民们用支持率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这场关税风波也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治理难题:在民族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政策天平该如何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