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玄武敕令命名争议持续发酵,当事人首次公开回应

4878png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各类非遗项目、民俗活动频繁登上热搜。然而在这股"国潮"背后,命名权、解释权的争议却屡见不鲜。从"螺蛳粉"地理标志之争到"汉服形制"口水战,每一次命名争议都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文化话语权的激烈争夺。近日,"朱雀玄武敕令"命名争议持续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当事人首次公开回应更将事件推向新高潮。

敕令命名引发文化归属权争议

事件起源于某知名文创品牌推出的"朱雀玄武敕令"系列产品。该系列以传统四象文化为灵感,却在命名时使用了道教"敕令"这一特定术语,立即引发道教界人士强烈抗议。多位道长在社交媒体发声,指出"敕令"在道教中特指天尊法旨,具有神圣性,不应被商业机构随意使用。相关话题#谁有权定义传统文化#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达1.3亿次。

当事人回应称旨在文化传播

面对持续发酵的争议,品牌创始人张某首次通过直播公开回应。他表示:"我们初衷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传播传统文化,所有图案都经过专家考证。"直播中展示的设计手稿显示,团队确实参考了大量古籍文献。但针对"敕令"一词的使用,张某承认存在考虑不周:"当时更注重视觉呈现,对术语的宗教含义认知不够深入。"该回应视频播放量在24小时内突破500万。

学界专家提出术语使用边界

北京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需要把握度。像'敕令'这样具有特定宗教含义的术语,其使用应该格外谨慎。"他建议建立传统文化术语分级使用指南,将术语分为"可通用""需授权""禁止商用"等类别。这一观点获得众多学者支持,但也有人质疑可能造成文化传播的新壁垒。

网友热议折射文化认知代际差异

在微博发起的投票中,18-25岁群体有62%认为"文化应该开放共享",而40岁以上群体73%支持"维护术语神圣性"。这种代际差异在评论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年轻网友晒出各种"朱雀玄武"创意周边,称"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年长网友则分享道观所见,强调"传统需要被尊重"。这场争论已超出单纯的名词之争,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