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式直播诈骗套路被央视曝光,消费者如何避免上当?

1980png

近年来,随着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剧本式直播诈骗也悄然兴起,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痛点。央视近日曝光了多起直播带货诈骗案例,不法分子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虚假宣传和话术诱导,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从假冒品牌到虚假促销,从情感绑架到饥饿营销,这些套路层出不穷,让不少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面对如此乱象,消费者该如何擦亮双眼,避免上当受骗?

直播间的"奥斯卡级"表演

许多诈骗直播间都采用了专业演员和精心设计的剧本,营造出紧张刺激的购物氛围。主播们会假装与品牌方"砍价",甚至上演"吵架"戏码,让观众误以为捡到了大便宜。有的直播间还会安排"托儿"疯狂下单,制造商品热销假象。这些表演往往真假难辨,消费者很容易被带入情境,冲动消费。

虚假宣传的"障眼法"

诈骗直播间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夸大产品功效或虚构产品背景。他们会将普通商品包装成"限量版"、"明星同款",或者谎称具有特殊功效。有的甚至直接盗用知名品牌商标,以次充好。消费者收到货后才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但此时维权往往困难重重。

情感绑架的"温柔陷阱"

一些主播擅长打感情牌,通过讲述"创业艰辛"、"助农扶贫"等故事博取同情。他们会营造出"不买就是不支持"的氛围,让消费者出于情感因素下单。更有甚者,会针对中老年群体嘘寒问暖,建立虚假的"亲人"关系,进而推销高价低质商品。

限时促销的"心理战术"

"最后3分钟!""库存只剩10件!"这样的倒计时和限量提示在诈骗直播间屡见不鲜。主播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害怕错过的心态,制造紧迫感,迫使其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定。实际上,所谓的"限时优惠"可能天天都有,库存也永远"即将售罄"。

维权无门的"售后黑洞"

很多诈骗直播间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商品售出后立即下架,客服消失。消费者发现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商家,平台也难以追责。有的直播间甚至使用虚假物流信息,让消费者误以为商品在运输中,实则根本没有发货。

面对日益猖獗的直播诈骗,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消费观念,不轻信夸张宣传,不盲目跟风下单。购物前应多方核实商家资质和产品信息,选择正规平台交易,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同时,平台方也应加强审核监管,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