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演技获导演盛赞:他是如何做到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的?
在当下影视行业流量至上的环境中,"演技派"与"流量派"的争论从未停歇。观众们常常吐槽某些演员"演什么都像自己",而制作方又苦于找不到既能扛收视又有实力的演员。这种矛盾让"剧抛脸"演员显得尤为珍贵——他们能完全融入角色,让观众忘记演员本身。最近,曹俊的表演频频引发热议,多位合作导演公开称赞他"每个角色都像重新投胎"。这位低调的实力派,究竟掌握了什么表演秘诀?
沉浸式体验:把自己"清零"的勇气
曹俊曾在采访中透露,每次接到新角色都会进行长达数周的"身份剥离"。为演好《大江大河》里的技术员,他提前两个月住进工厂宿舍;拍摄《山海情》前,他跟着西北农民同吃同住,直到口音、步态都彻底改变。这种近乎偏执的准备工作,让他能够抹去前一个角色的所有痕迹。导演孔笙评价:"他进组时带着笔记本,离开时带着角色的灵魂。"
细节炼金术:微表情里的角色密码
有网友逐帧分析曹俊的表演,发现他连手指颤抖的幅度都会根据角色调整。《觉醒年代》里陈延年就义时的眼神,被戏剧学院列为教学案例。他擅长用"非语言表演"构建人物:知识分子推眼镜的迟疑、工人擦汗时的手势、军人站立时的肌肉记忆...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形成独特的表演纹理,让每个角色都拥有专属的身体语言库。
文学化解读:给角色写"人物小传"
剧组人员透露,曹俊的剧本永远写满批注,空白处贴满便签。他会为角色撰写上万字的背景故事,包括剧本里没写的童年经历、情感创伤。在《人世间》拍摄时,他甚至在片场建了本"周秉昆日记",记录角色每天的心理变化。这种文学化的角色建构方式,使他能够随时调取符合角色逻辑的反应,就像打开不同的"人格开关"。
共情力训练:在生活中"偷"人物
曹俊有个保持十年的习惯:随身携带观察笔记。在菜市场看商贩讨价还价,在医院记录家属的表情,在地铁观察打工人的疲惫姿态...这些生活切片都成为他的表演素材库。拍摄《警察荣誉》期间,他跟着基层民警值了半个月夜班,记下他们处理案件时特有的疲惫感。这种持续的社会观察,让他能快速找到与任何角色的情感连接点。
当行业热议"演员是否需要学历"时,曹俊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演技源于对生活的虔诚。从童星到戏骨,他始终保持着学徒般的敬畏心。或许正是这种"永不毕业"的学习态度,让他能在工业化生产的影视剧里,依然保持着手艺人般的角色雕琢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