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一个的蛋挞真的很贵?消费者直呼吃不起
网红蛋挞价格飙升背后的消费升级现象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浪潮席卷餐饮行业,一款标价28元的蛋挞突然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焦点。从上海外滩到成都太古里,这些装在鎏金包装盒里的"甜品爱马仕"门前排起长队,却也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某美食博主晒出的账单显示,6个蛋挞加服务费总价突破200元,相当于二三线城市普通人两天的伙食费,这种价格断层正引发关于"甜品通胀"的社会大讨论。
原料成本与品牌溢价的双重推手
据烘焙行业协会调查,这类高价蛋挞通常宣称使用法国AOP认证黄油、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等顶级原料,单是挞皮用黄油成本就达普通产品的5-8倍。某米其林甜品主厨透露:"真正拉高价格的其实是品牌打造的'轻奢体验',从蒂芙尼蓝包装盒到银质餐具,这些附加价值往往占售价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甚至将门店租金、网红营销费用均摊到每个蛋挞,形成令人咋舌的终端定价。
Z世代为何愿意为"打卡经济"买单
在抖音#天价蛋挞挑战#话题下,超过2万条短视频展示了年轻人捧着镀金蛋挞盒自拍的场景。消费心理学专家指出,这反映了95后"为社交货币付费"的新趋势:单价28元的蛋挞实际承载着圈层认同、小红书素材库、朋友圈炫耀资本三重功能。某大学生受访时坦言:"虽然肉疼,但发条获赞300+的动态,折算下来每个赞不到1毛钱,这波不亏。"
传统烘焙店面临的生存挤压
广州老字号饼屋老板林师傅算了一笔账:他的招牌蛋挞卖4元/个,日销300个才勉强覆盖成本,而隔壁网红店限量发售的28元蛋挞却天天售罄。这种畸形对比导致越来越多传统店铺被迫转型,要么跟进涨价失去老客源,要么维持原价被市场淘汰。更严峻的是,资本加持的连锁品牌正在用"天价单品+平价引流"的组合拳,加速收割下沉市场。
理性消费与价值回归的公众期待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近期收到多起关于"蛋挞价格虚高"的投诉,检测报告却显示部分高价产品与普通蛋挞营养成分差异不足5%。美食评论家王先生呼吁:"当'吃不起'成为社交平台高频词,行业应该反思是否已背离食品本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某点评网站数据显示,三个月内"高价蛋挞"的差评率上升47%,主要投诉点集中在"性价比失衡"和"过度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