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回应重病客户取款时不幸去世:已启动紧急预案并配合调查

8886png

近年来,银行服务与特殊群体需求的矛盾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柜台被拒之门外,到重症患者无法亲自办理业务遭遇困境,金融服务的人性化缺失正成为新的民生痛点。近日,一则"农行重病客户取款时不幸去世"的消息登上热搜,视频中家属哭诉"银行坚持必须本人到场"的画面引发强烈共鸣,再次将金融机构服务短板暴露在公众视野。

事件还原: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据家属描述,当事客户因患晚期肿瘤行动困难,在家人陪同前往农行网点办理大额取款时,因系统提示需"人脸识别"而反复折腾。尽管出示了医院证明和户口本等材料,工作人员仍以"风控规定"为由拒绝代办。最终客户在长达40分钟的协商过程中突发不适,送医后不治身亡。事件视频在网络发酵后,涉事银行发布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但"合规操作"的解释未能平息舆论质疑。

制度僵化背后的服务断链

记者调查发现,各大银行其实早有特殊客户服务预案。农行2021年就推出过"上门核验+远程授权"的绿色通道,建行手机银行也有"银发专区"简化流程。但基层网点普遍存在机械执行制度的问题,某支行柜员私下透露:"总行考核更看重风控指标,我们宁可多要证明也不敢担责。"这种"免责思维"导致本应灵活处置的特殊情况变成教条主义现场。

科技适老化改造的实践困境

事件中争议焦点的人脸识别系统,恰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典型配置。但某金融科技公司CTO指出:"现有生物识别技术对重症患者的面容变化缺乏容错机制。"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证实,晚期患者常因激素治疗导致面部浮肿,"有些连亲属都认不出,何况机器"。这暴露出金融科技在普惠性设计上的重大缺陷,技术本该服务人性,现在却成了新的服务壁垒。

监管新规与行业自检的博弈

银保监会2023年已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特殊客户服务台账",但具体执行标准模糊。某城商行高管坦言:"监管既要防范洗钱风险,又要求人性化服务,基层很难把握尺度。"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工行、招行等迅速下发内部通知,重申"医疗紧急情况可先办理后补材料",这种应激式调整反而印证了制度本有弹性空间。

生命权与金融安全的法理边界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商业银行法》,银行在确认客户真实意愿的前提下,本可通过公证委托或司法见证等替代方案履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强调:"当生命健康权与金融安全制度冲突时,应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此次事件或许将推动《金融服务应急管理条例》等专项立法进程,在制度层面筑牢人性化服务的底线。

这场悲剧折射的不仅是单个银行的服务缺失,更是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效率与温度的深刻命题。当科技成为金融标配,那些跟不上技术步伐的特殊群体,是否注定要被系统"误判"?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服务细节的人性化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