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安全吗?网警公布最易导致信息泄露的个日常操作

7915png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据最新统计,2023年我国移动端网络安全事件同比增长35%,其中因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信息泄露占比高达62%。网警部门近期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看似平常的手机使用习惯,正在成为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的"帮凶"。

随意连接公共Wi-Fi埋下隐患

商场、咖啡厅、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看似便利,实则暗藏风险。网络安全专家指出,黑客可以轻易搭建伪装成正规网络的钓鱼Wi-Fi,当用户连接后,所有传输数据都可能被窃取。更可怕的是,一些恶意Wi-Fi会自动在用户手机中植入木马程序,即使断开连接后仍能持续窃取信息。网警建议,在公共场所尽量避免使用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应用,必要时可开启VPN加密传输。

不明来源APP成数据泄露重灾区

很多用户为获取某些特殊功能,会从非官方渠道下载所谓"破解版"APP。这些经过二次打包的应用程序往往被植入了恶意代码,轻则窃取通讯录、短信等隐私数据,重则直接盗取支付密码。网络安全监测数据显示,第三方应用商店的APP安全检测通过率不足40%,远低于官方应用商店的98%。网警特别提醒,下载APP务必认准官方渠道,对索要过多权限的应用要保持警惕。

社交媒体过度分享暴露个人信息

晒机票、晒车票、晒定位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社交习惯,但这些行为正在成为信息安全的"定时炸弹"。一张包含二维码的机票照片可能泄露全部行程信息,一个带定位的打卡可能暴露家庭住址。网警调查发现,超过70%的社交工程诈骗都源于攻击者从受害者社交平台获取的关键信息。专家建议,在社交媒体分享内容时,务必隐去个人证件号、二维码等敏感信息。

旧手机处理不当导致数据残留

当手机更新换代时,很多人以为恢复出厂设置就能彻底清除数据。但专业数据恢复公司证实,普通格式化只能删除数据索引,实际内容仍可被专业工具恢复。网警曾破获多起案件,犯罪分子专门收购二手手机恢复其中的支付信息、私密照片等。安全专家建议,处理旧手机时应先加密全盘数据,再进行多次覆盖写入,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专业数据销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