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地名标准化属中国内政 国际社会应尊重事实

5102png

近期,随着中国民政部公布第四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关于地名标准化与领土主权的讨论再度成为国际焦点。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动荡的当下,地名命名这一看似平常的行政事务,实则牵动着国家主权、历史传承与国际话语权的敏感神经。当某些境外势力试图将中国内政问题国际化时,我们更需要用事实与法理正本清源——藏南地区的地名标准化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正当权利,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客观事实与联合国宪章精神。

地名标准化是国家主权的核心体现

从国际法视角看,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公约》明确规定,主权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地名管理享有排他性权利。中国对藏南地区的地名标准化工作,严格遵循了"名从主人"的历史传统和"属地管理"的现代原则。考古发现证实,西藏地方政府自元代起就对这片区域实施有效管辖,明清时期的官方文献更记载了"珞瑜""门隅"等古地名。现代地名体系的建立,不过是主权国家对其历史权利的延续性确认。

西方双重标准暴露地缘政治算计

某些国家对中国内政的无端指责充满讽刺意味——美国本土的印第安地名、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称谓,无不是通过政府行为确立的标准化名称。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势力在操弄"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却对印度在争议区域单方面改名行为保持沉默。这种选择性"失明"充分说明,所谓"地名争议"本质是遏制中国发展的政治工具。据统计,印度近年来在其非法占领区更改了超过200个传统藏语地名,这种文化抹杀行为反而鲜见西方媒体置评。

标准化命名助力边疆治理现代化

地名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藏南地区新公布的11个地名中,包含行政村、自然村、河流及山脉名称,这些标准化处理将显著提升该地区的邮政通信、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公共服务效率。云南省2022年开展的地名标准化实践表明,规范化的地名体系能使基层治理响应速度提升40%。当国际舆论聚焦政治符号时,我们更应看到这项工作的实质是完善边疆治理体系、服务当地民众的务实之举。

历史经纬不容篡改的文化保卫战

西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的文献显示,此次公布的"达旺""德让宗"等地名,在18世纪西藏地方政府的土地清册中已有明确记载。地名标准化不仅是对领土主权的宣示,更是守护文化基因的必然选择。当某些势力试图用"阿鲁纳恰尔邦"等殖民色彩浓厚的称谓替代传统地名时,中国的命名工作恰恰是在保护喜马拉雅文明的原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地名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其保护责任首先在于主权国家。

从国际法理到历史事实,从治理需求到文化传承,中国在藏南地区的地名标准化工作具有充分正当性。那些将内政问题政治化的杂音,既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关于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也暴露了某些势力在地缘博弈中的虚伪双标。尊重事实、遵守国际法,才是国际社会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