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基层干部冒领残疾补贴内幕:如何通过审核?监管漏洞引关注

8316png

近年来,基层民生资金发放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的补贴款项,本应雪中送炭,却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黑龙江省近期曝出的基层干部冒领残疾补贴事件,再次将监管漏洞推向舆论风口。当本该惠及残疾人群体的救命钱被层层截留,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冒领行为为何能屡屡得手?审核机制为何形同虚设?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基层治理的乱象,更是对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体系的严峻拷问。

残疾补贴审核流程存在明显漏洞

调查发现,涉事地区残疾补贴发放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审核"现象。部分乡镇仅凭村委开具的证明即可通过初审,既未实地核查申请人残疾状况,也未与残联系统数据交叉比对。更令人震惊的是,有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直接冒用残疾人身份信息申报补贴,而上级部门仅做形式审查,导致"假残疾"轻松过关。这种流于表面的审核机制,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

基层信息孤岛助长冒领行为

民政、残联、公安等部门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壁垒。某县案例显示,一名已去世五年的残疾人,其补贴仍被持续领取,直到审计部门比对殡葬数据才东窗事发。由于缺乏动态核查机制,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一人多折"现象,同一个残疾证号在不同乡镇重复申领补贴。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监管始终慢半拍。

村级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在偏远农村地区,村两委干部往往集信息填报、初审、公示等权力于一身。有村民反映,某些村干部以"帮忙代办"为名收走残疾证,实则暗中操作补贴账户。由于村级事务公开流于形式,加上部分残疾人文化程度有限,难以察觉资金异常。更有个别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对举报线索压案不查,导致微腐败演变成"塌方式"腐败。

技术防控手段严重滞后

对比发达地区普遍采用的人脸识别、动态验证等技术手段,涉事地区仍停留在手工造表阶段。某市纪委监委通报显示,有干部通过PS技术伪造残疾证照片,竟能顺利通过多级审核。资金发放后也缺乏智能预警系统,无法及时发现同一账户密集收款等异常情况。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技术应用水平,客观上为冒领行为铺设了温床。

当阳光照不进补贴发放的"最后一公里",再好的政策也会变味。该事件暴露出的是基层监督体系的多重失效,从技术防范到制度约束,从权力制衡到群众监督,每个环节都亟待补上短板。只有构筑起"不能腐"的机制防线,才能真正守住残疾人群体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