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这种癌,早期发现治愈率超%

3591png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结直肠癌更是以年均4.2%的增速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高达55.5万例,其中超过7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原本可防可治的癌症,却因为筛查意识薄弱而夺走了无数生命。医学专家紧急呼吁:40岁以上人群务必重视肠癌筛查,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超90%!

肠癌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结直肠癌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典型症状时,病情多已进展到中晚期。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患者会将初期便血误认为痔疮发作,38%的上班族把持续腹胀归咎于工作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代人高脂低纤的饮食习惯,正在使肠癌发病年龄提前10-15年。北京肿瘤医院近期接诊的病例中,最年轻患者仅有23岁。

肠镜筛查是金标准却存在认知误区

虽然肠镜检查能直接发现1-2mm的微小病变,准确率达95%以上,但大众对肠镜存在诸多误解。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因害怕疼痛拒绝检查,45%认为"没症状就不用查"。实际上,现代无痛肠镜技术已实现全程无感,整个过程仅需15-30分钟。上海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指出,一次高质量的肠镜检查,可确保5-10年不必担忧肠癌风险。

新型筛查手段降低参与门槛

为提升筛查依从性,医学界推出多种便捷方案。粪便DNA检测准确率达92%,居家就能完成;胶囊内镜可拍摄数万张肠道照片;CT仿真肠镜适合高龄体弱者。广州中山医院开展的"早筛惠民"项目证实,采用便隐血+问卷初筛再行肠镜的策略,可使筛查参与率提升3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型手段仍需以肠镜为最终确诊依据。

建立科学筛查意识迫在眉睫

美国通过普及筛查将肠癌死亡率降低51%的案例证明,建立筛查意识比治疗更重要。专家建议:40岁起每5-10年做1次肠镜,高危人群应提前至35岁。北京协和医院推出的"筛查日历"显示,保持合理膳食(每日纤维摄入≥25g)、控制体重(BMI<24)、戒烟限酒可降低45%发病风险。目前全国已有37个城市将肠癌筛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免费初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