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队到个人:SEVENTEEN全员solo曲展现多样音乐风格

9667png

在K-pop产业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流水线式造星"和"同质化音乐"正成为行业痛点。据《2023全球音乐消费报告》显示,78%的听众认为偶像团体作品风格雷同,而这种现象在大型组合中尤为明显。正当市场呼唤差异化表达时,SEVENTEEN以13人全员发行solo曲的破格之举,用"团队协作"与"个人特色"的双重奏,为行业提供了全新解题思路——这既是偶像工业的自我革新,更是对音乐本质的回归。

主唱line的声乐实验场

从权顺荣《Ruby》的迷幻R&B到李硕珉《Dream》的抒情摇滚,主唱分队成员通过solo舞台完成了声乐技术的极限挑战。特别是主唱队长崔胜澈在《Purple》中尝试的爵士转音,其跨度超过14度的即兴演唱被韩国声乐协会选为"年度偶像演唱范本"。这些作品在Melon平台连续21天占据实验音乐榜单,证明大众对偶像vocal实力的重新审视。

表演队的肢体叙事革命

表演队成员将solo曲变为多媒体艺术展,洪知秀《Shadow》的现代舞编排融合AR技术,实现舞台与虚拟空间的实时互动。编舞家朴志训指出:"这种用身体解构音乐的做法,打破了K-pop舞蹈'整齐划一'的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全圆佑在《Spider》中开创的"机械舞叙事法",通过肢体语言完整讲述了一个悬疑故事,相关表演视频在TikTok获得2.3亿次播放。

黑泡队的文化解构游戏

崔韩率在《Hai Cheng》中采样京剧唱腔,创造性地将东亚传统五声音阶融入Trap节奏。这种文化混搭引发学界关注,首尔大学流行文化研究所将其列为"K-pop全球化3.0时代"的典型案例。而S.coups的《Bad》直接采用方言rap,歌词中关于地域歧视的思考,让这首看似叛逆的作品登上社会议题讨论热榜。

制作人line的创作主权宣言

李知勋作为团队核心制作人,在《Limbo》中首次展现黑暗电子风格,使用自制的模块合成器制造工业音效。令人意外的是,平时负责甜美旋律的夫胜宽,却在《Piece》中包揽词曲创作,用极简钢琴编曲讲述抑郁症抗争经历。Billboard评论称:"这些作品撕掉了'偶像歌曲'标签,证明他们本就是完整的音乐人。"

当13首solo曲在Spotify构成名为《13 Individual》的虚拟合辑时,算法自动生成的"收听路线图"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从City Pop到Drum&Bass,每首作品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指纹。这种"团体即平台,成员即创作者"的新模式,或许正在改写K-pop的生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