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回应副校长资产争议:已启动内部核查

9029png

近年来,高校领导资产问题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科研经费挪用、学术腐败到房产争议,象牙塔内的权力监督机制屡遭质疑。公众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廉洁度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得每一次高校领导的资产争议都会迅速发酵成舆论风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大学副校长被曝资产来源存疑的消息迅速登上热搜,校方"已启动内部核查"的回应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高校资产公示制度为何屡遭诟病

我国自2010年起推行高校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但执行效果始终与公众期待存在差距。多数高校仅公示领导职务消费等基础信息,对房产、投资等核心资产讳莫如深。西北大学此次争议的焦点,恰恰集中在副校长名下多处房产与已知收入明显不符的问题上。这种"半透明"的公示模式,使得社会监督形同虚设,也为权力寻租留下了操作空间。

内部核查机制面临信任危机

西北大学声明中的"内部核查"表述引发舆论强烈反弹。某教育反腐NGO的统计显示,近五年87%的高校自查案件最终都得出"不存在问题"的结论。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监督模式,难以获得公众认同。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高校将内部核查异化为危机公关手段,用时间换空间等待舆论热度消退,这种处理方式正在持续消耗教育系统的公信力。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模糊

事件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体制症结。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化倾向,副校长往往同时掌握学术资源分配权和行政管理权。这种双重身份既可能通过课题经费套现,又能利用基建审批权获利。西北大学涉事副校长被指同时分管科研和后勤工作,这种权力配置模式本身就可能滋生腐败。如何厘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命题。

社会监督需要制度性突破

此次事件中,网络爆料成为启动监督程序的导火索,反映出正式监督渠道的失灵。当前高校资产监督主要依赖同体监督,纪检部门受制于校党委领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建立领导干部资产动态公示平台、完善吹哨人保护制度等改革措施。只有构建多元参与的监督体系,才能打破"自查自纠"的封闭循环,重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西北大学事件的发展态势,将成为观察高校反腐机制改革的重要窗口。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亟需建立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廉洁治理体系。这场关于副校长资产的争议,或许能成为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