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航司为何突然对中国市场如此热情?真相来了!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航线需求激增,但受疫情影响,许多外国航空公司一度缩减了对华航班。然而,最近几个月,包括美联航、汉莎航空、阿联酋航空等在内的多家外国航司突然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不仅恢复了此前暂停的航线,还新增了大量航班。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什么外国航司突然对中国市场如此热情?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行业趋势?
中国出境游复苏势头强劲,国际航空市场迎来新机遇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出境游市场正在快速复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超过200%,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这一趋势让外国航司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以欧洲为例,汉莎航空在2023年底宣布将中欧航线运力提升至疫情前的90%,并计划在2024年夏季进一步增加航班频次。与此同时,中东三大航司——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和阿提哈德航空也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运力投放,争夺中转客源。中国游客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对长途旅行的需求,成为吸引外国航司加码布局的关键因素。
航空联盟竞争加剧,中国市场成必争之地
在全球航空业格局中,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和寰宇一家三大航空联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航空市场之一,自然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以美联航为例,作为星空联盟的核心成员,其在2023年恢复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多条中美航线,并计划在2024年开通新的直飞航线。这种布局不仅是为了满足客运需求,更是为了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同样,作为天合联盟成员的达美航空和大韩航空也加强了代码共享合作,试图通过航线网络的优势吸引更多中国旅客。航空联盟间的这种竞争态势,直接推动了外国航司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热情。
政策红利释放,航权谈判取得新突破
近期,中国与多个国家在航权安排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外国航司增加航班提供了政策支持。2023年,中国先后与法国、德国、阿联酋等国签署了新的航空运输协定,大幅增加了航班额度。以中法航线为例,根据新协议,双方航空公司每周可运营的航班数量从之前的每周60班增加到100班。这种政策红利的释放,为外国航司拓展中国市场扫清了制度障碍。此外,中国在一些国际机场实施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也吸引了更多外国航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中转枢纽。这些政策因素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共同推动了外国航司对中国市场的热情高涨。
从市场需求到行业竞争,再到政策支持,多重因素的交织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航空业的必争之地。外国航司的这番热情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理性判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航空市场的这一趋势或将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