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报穿警察字样雨衣办丧事:已责令整改并处罚

2135png

近年来,随着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公众对警用标识的规范使用愈发关注。然而,一些商家和个人为博眼球或图便利,擅自使用警用标志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警察形象,更可能引发公众误解。近日,一则"穿警察字样雨衣办丧事"的新闻引发热议,当地警方迅速通报已责令整改并处罚,再次将这一社会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警用标识乱象背后的法律盲区

我国《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警用标志、制式服装等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商家打擦边球生产"仿警用"雨衣、反光背心等商品,而一些消费者因缺乏法律意识随意购买使用。此次事件中当事人穿着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操办丧事,正是这种法律意识淡薄的典型表现。

仿制警用装备为何屡禁不止

市场上流通的仿警用装备主要存在三个流通渠道:电商平台以"保安服""执勤服"名义销售,劳保用品店混杂出售,部分小作坊私下定制。这些商品往往通过模糊关键词逃避监管,使用劣质材料制作,既存在安全隐患,又严重影响了警务工作的严肃性。涉事雨衣经查就是从某电商平台购入的"高仿"产品。

违规使用警用标识的社会危害

此类行为最直接的危害是可能造成群众误解,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真假难辨的"警察"可能延误处置时机。更深层次看,这会削弱执法权威,当人人都可以随意"扮演"警察时,真正的执法行为反而可能遭到质疑。在此次事件中,就有村民误以为是警方在协助办理丧事,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警方通报释放的监管信号

当地警方在通报中明确表示,已依据《人民警察法》第36条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并处罚款,同时约谈了涉事电商平台。这种快速反应体现了公安机关维护警用标识专用性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通报特别强调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这预示着未来对仿制警用装备的打击将成常态化。

如何构建多方共治的防护网

杜绝此类现象需要形成监管合力: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电商平台商品审核,网信部门需清理相关违规关键词,公安机关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认识到警用标识不是时尚装饰,擅自使用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只有多方协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警用标识滥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