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瀑布景点引争议 游客:宣传照与实物严重不符

7054png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景点打卡"成为旅游新潮流。然而,滤镜过度、宣传失实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游客兴冲冲前往,却败兴而归。深圳某瀑布景点近日就因"照骗"争议登上热搜,游客纷纷吐槽"宣传照与实物严重不符",引发广泛讨论。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旅游行业的宣传乱象,更是消费者对真实体验的迫切需求。

落差30米的瀑布变"小水沟"

根据游客拍摄的现场视频显示,宣传中"气势磅礴、飞流直下"的瀑布,实际高度不足5米,水流细如丝线。多位游客表示,景区官网和旅行社宣传册上的图片明显经过后期处理,不仅调整了光线和色彩,还通过广角镜头夸张了瀑布规模。有摄影爱好者指出,官方照片很可能使用了多重曝光或合成技术,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景象拼接在一起,营造出"永远壮观"的假象。

过度包装背后的流量焦虑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景区营销已陷入"不美颜无流量"的怪圈。某OTA平台数据显示,带有"网红""ins风"标签的景点点击量是普通景点的3-5倍。这种趋势迫使景区在宣传时不断加码:普通树林要包装成"迷雾森林",小池塘要美化成"天空之镜"。深圳该瀑布景区工作人员私下承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适当修饰"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正在透支游客的信任。

维权困境:谁来定义"严重不符"

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作虚假宣传,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认定难题。法律界人士指出,旅游宣传允许一定艺术加工,但界限模糊。有游客尝试向消协投诉,却因"主观感受难以量化"未被受理。更棘手的是,多数景区在购票页面用小字注明"图片仅供参考",这种格式条款往往让消费者维权无门。目前,已有律师建议建立旅游宣传分级制度,对修图程度进行明确标注。

这场"瀑布变溪流"的争议,暴露出旅游行业从营销到监管的全链条问题。当"打卡"取代"体验"成为旅游的主要驱动力,如何平衡商业宣传与真实呈现,需要景区、平台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反思。或许唯有回归旅游本质,才能让游客不再发出"又是照骗"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