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代孕黑幕:聋哑代孕者称收到万,法律如何追责?

5353png

近年来,随着不孕不育人群的增加和生育政策的调整,代孕行业在中国地下市场悄然蔓延。尽管我国法律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行为,但高昂的利益驱使下,一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仍在运作。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弱势群体如聋哑人士也被卷入其中,成为代孕产业链上的"工具人"。近日,一则"聋哑代孕者称收到28万"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暴露了地下代孕市场的乱象,更折射出法律监管的盲区。

地下代孕市场的畸形繁荣

在中国,正规医疗机构严禁开展代孕业务,但这并未阻止地下代孕市场的野蛮生长。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完整的代孕流程报价通常在40万-100万元不等,其中代孕母亲仅能获得15万-30万元的报酬,大部分利润被中介机构攫取。这种暴利模式催生了大量地下代孕机构,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暗网等渠道招揽客户,甚至将目标瞄准了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聋哑人士由于沟通障碍和信息不对称,更容易成为黑中介的猎物。

弱势群体沦为代孕产业链牺牲品

在这起事件中,聋哑代孕者的遭遇令人揪心。由于语言障碍,她们往往无法全面了解代孕的风险和后果,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被诱导签订不平等协议。更可怕的是,一些黑中介会利用聋哑人士维权困难的特点,在代孕过程中克扣报酬,甚至出现人身控制的情况。这位收到28万元的代孕者,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悲剧。

现行法律对代孕行为的规制困境

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代孕行为,但对于参与各方的法律责任认定仍存在模糊地带。实践中,法院通常将代孕协议视为无效合同,但对中介机构、代孕委托方的处罚力度有限。更棘手的是,当涉及聋哑等特殊群体时,如何界定"自愿"与"胁迫"成为法律适用的难点。现有法律体系在打击地下代孕产业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完善相关立法。

构建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

要根治地下代孕乱象,需要建立法律惩戒、行业监管、社会保障的多维治理机制。一方面应加大对黑中介的刑事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要完善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消除其因经济困难被迫代孕的生存压力。同时,卫生、公安、网信等部门需形成监管合力,切断代孕信息的传播渠道。此外,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为受害代孕者提供法律援助,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这起聋哑代孕者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暴露出我国在辅助生殖领域法律规制的不足。在保障生育权利与维护社会伦理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是立法者和全社会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只有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地下代孕滋生的土壤,保护弱势群体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