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穿刺不用麻药?陈梦忍痛治疗视频曝光,妈妈的反应亮了

5388png

在当下医疗健康领域,关于疼痛管理的讨论从未停止。许多患者在面对小型外科手术时,常常陷入"打麻药伤身"与"忍痛治疗"的两难抉择。近日,乒乓球奥运冠军陈梦治疗火疖子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她拒绝使用麻药直接进行穿刺引流,母亲在一旁心疼落泪的画面更是戳中无数网友的内心。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运动员的坚韧品质,更折射出普通人对医疗疼痛的普遍焦虑。

火疖子治疗为何如此疼痛

火疖子作为常见的皮肤感染,其穿刺引流过程确实会带来剧烈疼痛。医学专家解释,疖肿部位神经末梢密集,当脓肿压力增大时,局部组织已经处于高度敏感状态。传统穿刺需要切开脓肿壁,这个过程会直接刺激痛觉神经。虽然局部麻醉能有效缓解疼痛,但像陈梦选择的"无麻"处理方式,确实需要极强的忍耐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医生提醒,对于特殊部位或复杂情况,盲目拒绝麻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运动员的疼痛阈值为何高于常人

陈梦忍痛治疗的表现并非个例,许多职业运动员都展现出惊人的疼痛耐受力。运动医学研究表明,长期专业训练会重塑运动员的疼痛感知系统。一方面,高强度训练使他们对肌肉酸痛等常见不适产生适应性;另一方面,比赛中的肾上腺素分泌能自然提升痛阈。但专家也强调,这种"忍痛文化"不应被盲目推崇,普通人模仿可能存在风险,及时镇痛对伤口愈合同样重要。

家人情绪对疼痛体验的影响

视频中陈梦母亲的反应引发广泛共鸣,生动展现了家属在医疗过程中的情感困境。心理学研究证实,亲人焦虑情绪会通过"情绪传染"加重患者的疼痛体验。临床中常见"患者还没哭家属先哭"的情况,这种过度反应可能无形中放大患者的恐惧。医护人员建议,家属在陪同时应保持镇定,用言语和肢体动作传递安全感,这比单纯的心疼更能帮助患者度过治疗难关。

从陈梦事件可以看出,关于医疗疼痛的社会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无论是追求"无麻"治疗的勇气,还是家属自然流露的心疼,都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管理的复杂心态。这提醒我们,在医疗决策中需要平衡生理感受与治疗效果,既不过度依赖药物,也不盲目崇尚忍痛,找到最适合个体情况的"疼痛管理"方案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