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周年:回顾那些令人泪目的救援故事
17年过去,汶川地震的伤痛与感动依然深深刻在国人心中。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人们愈发关注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与人性光辉的传承。每当灾难来临,那些逆行而上的身影总能在废墟中点亮希望。汶川地震17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那些催人泪下的救援故事,感受生死时刻迸发的人间大爱。
15名空降兵写下遗书惊天一跳
在通讯完全中断、地面情况不明的危急时刻,15名空降兵从4999米高空实施盲跳。他们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义无反顾地冲向震中地带。李振波大校带领的突击队,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用血肉之躯开辟出生命通道。着陆后,他们立即展开救援,用卫星电话首次传出了茂县的灾情,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老师用身体撑起生命之门
聚源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4名学生。当救援人员发现他们时,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手臂却像钢铁般坚硬,怎么也掰不开。同样在映秀小学,29岁的张米亚老师跪仆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锯断他的手臂才救出孩子。"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句他生前常唱的歌词,成为最悲壮的绝唱。
消防战士跪地哭喊"再救一个"
绵竹消防中队战士荆利杰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当指挥部命令撤离时,他突然跪地哭喊:"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这个画面通过电视传遍全国,让无数人泪崩。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救援人员发现遇难学生手中紧握笔杆的姿势;在都江堰,医护人员在摇晃的医院里为新生儿筑起"人墙"......这些定格瞬间诠释着生命至上的永恒信念。
全国爱心汇聚成生命之河
地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20多个兵种专业救援力量火速驰援,民间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唐山农民宋志永带着12位乡亲,自费包车星夜兼程赶到灾区;江苏企业家陈光标组织120人救援队,携带60台工程机械千里驰援;全国献血点排起长队,捐款热线被打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的生死营救,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也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17年后的今天,新建的汶川新城矗立在曾经破碎的土地上,但那些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壮举,那些跨越生死的深情,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新的考验中,这种精神依然在延续,成为中华民族穿越风雨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