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真相在这里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不断刷新纪录。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到甘肃积石山地震,一次次惨痛的教训都在警示我们:防灾减灾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然而现实中,不少地区仍存在侥幸心理,应急预案流于形式,防灾设施形同虚设。当灾难突然降临时,这些疏漏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风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剧烈。我国作为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原本少雨的北方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传统干旱区遭遇洪涝灾害,这些异常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原有的防灾标准可能已经跟不上气候变化的步伐。
城市快速发展暴露防灾短板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的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一些新建城区在规划时重发展轻安全,将建筑延伸到泄洪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危险区域。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缺乏统筹,一旦发生内涝极易形成"地下迷宫",极大增加了救援难度。这些隐患在平时不易察觉,但在灾害来临时就会集中爆发。
基层应急能力仍待提升
虽然国家层面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但基层执行环节仍存在薄弱点。一些地区的应急预案多年未更新,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演练流于形式。部分社区缺乏专业的防灾志愿者队伍,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参差不齐。当灾害发生时,这些短板会导致响应迟缓,错过黄金救援时间。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应急通讯、交通等基础条件相对落后,防灾减灾面临更大挑战。
公众防灾意识需要持续强化
调查显示,超过60%的居民从未参与过防灾演练,近半数家庭没有准备应急物资。很多人对身边的灾害风险视而不见,认为"灾难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侥幸心理在灾害来临时往往酿成悲剧。与此同时,网络上各种防灾伪科学信息泛滥,一些错误的自救方法被广泛传播,反而增加了避险风险。提升全民防灾素养,已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防灾减灾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导致防线失守。从完善预警系统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提升应急能力到普及防灾知识,每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全。只有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觉,才能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