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5093png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从河南"7·20"特大暴雨到甘肃积石山地震,从台风"杜苏芮"到重庆山火,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4876.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88.1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暴露出我国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仍存在诸多短板。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思考未来该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灾害应对体系。

科技创新赋能灾害预警系统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灾害预警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多次破坏性地震。但当前预警系统仍存在覆盖盲区、响应滞后等问题。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卫星遥感监测、智能传感器网络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灾害风险的实时感知与精准预测。同时要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构建全国统一的灾害大数据平台,让预警信息能够秒级触达每一个可能受灾的群众。

韧性城市建设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特大城市的"看海"现象暴露出排水系统的脆弱性,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揭示出建筑抗震标准的不足。提升城市韧性必须从基础设施改造入手:一方面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渗透、蓄存、净化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建筑抗震标准,对老旧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特别要重视医院、学校等关键设施的防灾能力建设,确保这些"生命线工程"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转。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灾害发生时,基层社区往往是第一响应者。但当前许多社区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志愿者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应急预案流于形式。未来需要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为每个社区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定期开展实战化演练。同时要培养一支懂专业、会指挥的基层应急骨干队伍,确保在"黄金救援期"能够有效开展自救互救。

全民防灾素养提升任重道远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防灾知识知晓率不足50%,很多人连最基本的逃生技能都不掌握。防灾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将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企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防灾培训,社区要开展常态化科普宣传。特别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让防灾知识更加生动易懂。只有当每个人都掌握基本的避险自救能力,整个社会的防灾韧性才能真正提升。

面对自然灾害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更要增强必胜信心。通过科技创新、城市改造、基层建设和全民教育多管齐下,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防灾减灾体系,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