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剪掉八集等于丢弃了几千万 业内人士:这是行业常态

5014png

在影视行业"注水剧"泛滥的今天,观众们早已对动辄50集起步的电视剧审美疲劳。据艺恩数据显示,2022年国产剧平均集数达42集,较十年前增长了近50%,而豆瓣评分却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种"长剧集低质量"的怪圈背后,是制作方与平台方对商业利益的疯狂追逐。近日,知名编剧于正公开表示"剪掉八集等于丢弃了几千万",这番言论不仅揭露了行业潜规则,更引发了人们对影视产业畸形生态的深度思考。

剪刀手背后的经济账本

于正提到的"剪掉八集损失几千万"绝非危言耸听。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头部影视公司制作成本约500-800万/集,按此计算,8集内容确实价值数千万。更关键的是,视频平台采购价格通常与集数挂钩,集数越多收益越高。某平台采购负责人表示:"我们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40集以下的剧很难进入S级采购名单。"这种"以长度论英雄"的评判标准,直接导致了制作方想方设法拉长剧集。

注水剧的工业化生产链条

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的"注水"已成为行业明规则。编剧李华(化名)透露:"现在写剧本就像做拉面,主线故事可能只够30集,但要抻到50集。常用的方法是增加配角戏份、插入回忆杀、设计冗余对话。"后期制作时,剪辑师会刻意放慢节奏,一个转身镜头可以剪成10秒。更夸张的是,有些剧组会专门拍摄"备用水戏",这些与主线无关的内容随时可以插入正片。这种工业化注水模式,使得影视创作彻底沦为数字游戏。

算法时代的内容困境

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无形中加剧了集数膨胀。某平台算法工程师透露:"我们的模型会优先推荐完播率高的长剧集,因为这类内容能带来更长的用户停留时间。"数据显示,60集电视剧的平均完播率比30集剧高出23%,这导致平台更倾向采购长剧集。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让观众注意力愈发碎片化,制作方不得不用更多集数来维持热度周期,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某制片人所言:"现在做剧就像炒股,集数就是杠杆,赌的是观众会不会追到最后。"

在这场关于集数的博弈中,真正的输家永远是观众。当创作被简化为数字游戏,当艺术让位于算法,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打动人心的故事,而是一串串冰冷的商业数据。或许正如某位资深影评人所说:"衡量剧集价值的应该是情感的深度,而不是时间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