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Ultra量产版交付时间确定,工厂产能跟得上吗?

8717png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消费者对交付周期的焦虑正成为行业新痛点。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延期交付、极氪001订单积压等案例频上热搜,当小米汽车宣布SU7 Ultra量产版将于9月启动交付时,市场在期待与质疑间摇摆——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真能打破"交付魔咒"吗?

SU7 Ultra量产时间线背后的战略考量

小米将高配版Ultra车型作为首批交付对象,这一反常规操作暗藏深意。据供应链消息,该车型搭载的CTB一体化电池、双Orin-X芯片等核心部件已实现95%国产化,相较标准版更易控制供应链风险。选择9月这个传统车市旺季节点,既能避开二季度芯片产能调整期,又可借开学季、中秋国庆双节消费势能拉升热度。

北京工厂的"超级副本"挑战

投资50亿元的亦庄工厂目前单班日产120台的数据引发讨论。对比来看,特斯拉上海工厂单班产能达800台,这意味着小米需要将现有产能提升6倍才能满足10万台年交付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工厂二期智能机器人装配线正在调试,采用与奔驰56号工厂同源的柔性生产系统,理论上可实现4款车型共线生产,这或是雷军"保交付"的底牌。

供应链老兵组建的"交付特战队"

小米汽车供应链负责人颜克胜的履历值得关注,这位曾主导华为Mate系列全球供应的老将,已为SU7构建了"双轨制"供应体系:宁德时代、博世等Tier1供应商保证核心部件,同时培养出34家汽车领域专属供应商。特别在电机电控环节,联合电产研发的碳化硅模块将交付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

订单转化率成产能试金石

截至5月的8万份大定订单中,Ultra车型占比达27%超出预期。但真实考验在于配置锁定后的转化率,理想L9上市初期30%的退订率教训犹在眼前。小米汽车APP新增的"产能可视化"功能显示,锁单用户可实时查看车辆进入焊装、涂装等具体环节,这种透明化操作或将有效降低用户焦虑带来的订单流失。